反修例運動文宣功不可抹 創意小誌環球展出感動世人

0:00 / 0:00

在香港持續超過100天的「反送中」運動,一直以「無大台」、「Be Water」作主要原則,除了有一班勇武「衝衝子」走在最前線,亦有「和理非」市民參與遊行聲援,背後還有多個文宣小組發功,創作大量精美圖文和小誌(小型雜誌),宣揚「自己香港自己救」、「不割蓆、不分化」等信息,團結香港人齊心踏上漫長抗爭之路。有小誌團體更收集這些反送中作品,帶到世界各地巡迴展覽,以作品內容反映最真實的香港局勢。(覃曉言 報道)

80後創作人Forrest是小誌團體ZINE COOP的成員之一,自今年6月爆發反修例抗爭運動以來,他與一班志同道合的創作人,分別製作以「反送中」及爭取自由民主為題材的小誌,亦收集這些小誌和文宣作品,舉辦名為「自由Hi!」的香港社運小誌展,到底這些作品是如何產生,而在這場運動又佔了如何重要的角色呢?

Forrest接受本台訪問時坦言,在運動剛開始時,一班創作人已思考自己能為這次抗爭做些甚麼;加上社會出現不公義,更激發他們勇敢表態,以創作文宣作品來回應當權者,結果引起極大迴響,是他始料不及的。

Forrest說:可能是在6月9日或6月12日,之後都發生很多這些(警暴)事件,慢慢開始出現例如這本「香港到底發生甚麼事?(What is happening in Hong Kong?)」,就是發生警察清場問題,當時尚算平和,可能有少量衝擊,有些示威者被警察暴力對待,已經引發創作人去製作這些連環圖,或一些可以閱讀的圖文。

Forrest指,現時文宣組內有很多廣告人、設計師、學生及文字工作者,包括他在內都毫不吝嗇私人時間參與製作,他們在Telegram建立多個群組互相聯繫,不少人會獨立創作,也會分工製作及提供意見,令文宣作品百花齊放。

文宣主要是呼籲大家齊心參與行動,或傳達令人多加關注的信息,以簡單直接的圖像或口號表達為主,例如宣傳集會、遊行的資訊性圖文,或帶有「宣戰」意味、諷刺政府官員的作品。小誌則較有特色,除了有主題內容,亦刊載創作人的心聲。

Forrest說:舉例這本是我最喜愛的,關於一位爸爸與女兒參加遊行,在遊行場合有一些親子對話,書名是女兒的提問,《香港有百萬人遊行 呀女問我》,到底是甚麼一回事呢?其實這本小誌刊載了作者與女兒的對話而引發的思考、思潮,我覺得這是小誌可貴的地方,代表了作者的心聲,而這些心聲與時代都緊扣著,我覺得閱讀時會產生情感,這是小誌的可愛之處。

他說小誌沒有題材限制,亦少量印製,不用經過主流出版平台「審查」,作者有話要說,都可以透過小誌抒發,在這次運動起了極大作用。例如很多人在運動中受到情緒困擾,有插畫家製作「療傷」用的情緒輔導小誌。

Forrest說:舉例如這本「事後情緒事」,是很迅速地完成於6.9或6.12之後,因為有很多人出現情緒低落時,插畫家含蓄(Humchuk)很快回應了,製作出一些大家看完得以舒緩情緒的插畫作品。

他不諱言,2014年佔領運動的文宣作品,只有現場連儂牆上的打氣字句,而今次文宣發展蓬勃,透過Telegram等網絡平台廣傳,無疑對這場運動居功至偉,影響深遠。

Forrest說:那種力量是會覺得增強了,覺得自己的責任大了,但同時亦覺得有種無力感存在,就是那股無力感,驅使大家會想做更多、更多的事。

面對香港的動盪局勢,不少人對這個家園感到陌生,在香港土生土長的Forrest亦表示很難適應,而且對年輕抗爭者遭到不人道對待,感到難受。

Forrest說:(香港)始終是出生地,還一直看著局勢變化,甚至局勢變差,自由漸漸收窄,或變得中國化,至2047年不能保證會如何,這場運動的發生,有很多畫面是來不及消化,因為有太多預期以外的暴力,及對年輕人的敵視。我已經30多歲,年輕人只有10多、20歲,我已經有包袱,年輕人是沒有包袱,有些是滿腔熱血,甚至我覺得他們最不同是對對與錯很執著,他們那種精神都會感動到我,而他們面對如此多不人道對待,亦令人很痛心,我們要不停消化這些事情。

他透露,在經歷這些傷痛過程中,創作了作品《薄簿仔》,當時正值全港多區爆發「連儂牆」衝突事件,讓他思考如何面對這場屬於意識形態的運動。

Forrest說:連儂牆除了可以讓你寫字句外,面對有人清拆,即以暴力對待一些如此用心去寫的文字,又可否使用暴力向那些人還擊呢?這些都是你會思考的事,衍生到我在這場運動能夠做甚麼之外,會更加理解到自己應該做更擅長的事,擅長的例如出版,收集更多的人聲意、意見,讓更多人知道這場運動,讓能量去轉化,叫自己繼續努力下去。

為了吸引國際關注,他們將收集了超過50件作品,帶到海外舉辦巡迴展覽,希望透過作品內容,傳達最真實的香港形勢。過去兩、三個月,展覽已經遍地開花,包括在加拿大、日本、台北及澳大利亞等,下一站將會是英國及馬來西亞。

Forrest稱,作品在台北及日本東京展出時,引起很多當地人關注香港目前情況,例如有台灣人很擔心香港的抗爭者,要求捐助物資給他們,亦有日本人看到眼泛淚光。

而負責加拿大多倫多一站的另一名成員Atom,更是感受至深。他在香港出生,九歲時因發生六四天安門事件,他隨家人移民加拿大,近年回流返港。他今次為了香港爭取民主自由,返加拿大舉辦展覽時,聽到來自大陸的參觀者表達對爭取民主的心聲,有極大得著。

Atom說:我很記得舉辦這個展覽時,有一位來自大陸的學生走來跟我說,你做的事很勇敢,我之前沒想過自己做的事(辦展覽)算勇敢。他認為香港是全中國最後一個得到自由的希望,如果香港的情況也往下走,可能整個中國對民主的希望都沒有了。他也記得六四事件,他說鄧小平當年為何提出一國兩制呢?甚麼要有兩制?是否當年看到香港這個稍為民主的制度,是值得中國去參考呢?

他稱,很多外國人不了解香港反送中運動的由來,所以他會在作品附加這場運動的描述,亦會在部分作品附加六四事件的註解,讓外國人更能理解對香港爭取民主的重大歷史意義。

Atom說:例如這本小誌(封面)「這裏是香港,並非中國——還未是時候(This is Hong Kong Not China Not Yet)」,對一位外國人來說,他會覺得很混淆,香港不是中國一部分嗎?甚至有些人覺得香港可能是另一國家,會問你們(香港人)是否想獨立?

另外,一群當地港人於今年8月在多倫多市中心舉行反送中集會,亦令Atom大為感觸。他憶述當日有大批大陸人來搗亂,揮動中國國旗向港人指罵,又駕駛名車包圍集會群眾,場面混亂,令他百感交集。

Atom說:當日有很多內地人出來滋事,大罵一些香港人,甚至有些內地人駕駛名車前來,揮動他們的中國旗,我覺得這個畫面是很諷刺的。30年前你們都在爭取民主,我們支持你們的,30年後到了香港人要爭取民主,你們竟然責罵我們,那一刻我不知道應該心痛,還是應該覺得可笑。那一幕其實我很想說,真的令我很感觸。

Atom稱,多倫多展覽的展期至10月,雖然他在尋找展覽場地時,曾出現些微阻滯,但他們會繼續努力將香港爭取民主的作品,送到世界各地,讓更多人明瞭香港人的心聲,與這場運動的精神和堅持,一直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