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藥降關稅只宣傳需要 病者無法受惠 零售價不降反升

0:00 / 0:00

在中美貿易戰陰霾下,中國官方近日連續宣佈,對進口抗癌藥和汽車大幅降低關稅,但經本台記者調查,發現進口抗癌藥零關稅實施以來,相關藥品價格比16年前還高,業界人士指出,降低關稅可能只是官方的政治宣傳需要,並非是讓廣大消費者受益。(黃小山/程文 報道)

中國大陸對進口抗癌藥實施零關稅的措施,已於本月1日開始生效。而進口汽車關稅,則由今年7月1日起降低。

據官方的宣傳稱,擴大進口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但本台記者調查顯示,即使是涉及民眾生命的進口抗癌藥實施零關稅以來,消費者依然無法從中獲得太多的實惠。

長期從事癌症患者救助工作的中國紅十字基金會醫療救助部前部長任瑞紅透露,進口抗癌藥的關稅,其實這些年一直在降,但最終患者並未受惠。早在2002年,外國的一些大藥企,就曾與官方慈善機構合作,以買3盒送9盒的方式給患者受惠,實際價格每個月只需要7000元。現在實行所謂的零關稅以後,進口抗癌藥在中國的藥價實際還高於16年前。

任瑞紅說:原來最高的時候百分十幾,2017年的時候,已經把進口關稅從6~8%降到2%。不同的藥不一樣。一年過去之後,發現不了任何變化。就是做給大家看的,主要是給外國人看,中國人自己都明白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格列衛的話,2002年的定價是23800到25000吧。第二年的時候,其實已經就實行了3+9的這個贈藥措施,它的藥價大概是7000塊錢一個月。現在的定價是在11000元。

任瑞紅還解釋為甚麼各大藥企必須和中國紅十字總會、中國慈善總會這樣的官方機構合作,因為中國政府不允許他們直接將藥送給患者,而必須通過官方的管道。

此外,官方在醫保制度上,也對療效較好的進口抗癌藥製造壁壘,將進口抗癌藥排斥。最近從患者群回饋的消息也證實,患者沉重的醫療負擔,並沒有減輕。

任瑞紅解釋進口藥在國內價格高昂的原因,系他們被迫要服從於中國政府的強制定價,並且還必須遵守中國醫療領域的潛規則,否則在中國市場就無法運行。

任瑞紅說:國際上的藥品定價是兩種,一個叫市場價,一個叫國家定價。國家定價裡也分兩種,一個是它有一個指導價,一個是叫強制價。中國的凡是專利的藥、進口抗癌藥啊,這都屬於專利藥,它是強制定價。就是說,是中國自己定的。本來這個藥就有成本,但是在中國有一個叫制度成本。就是說有一些叫灰色的那些東西。我們當年跟這麼多大的藥企(合作),我們每一次都要問他們這個問題,他說如果外國的藥企在中國,如果你不給醫生或者不給醫院這種制度成本的話,你不出一個月你就死掉了。它可以加很多錢進去,你都不知道為甚麼。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是這樣的。

而曾任中國紅十字小天使基金主任的李塬,則對官方的定價機制進行解釋。他稱,官方的發改委對藥品採取所謂公開掛網採購,但從出廠價到最後的患者手中,各個部門、醫藥公司,醫生和醫院等,都要明裡或暗中從中得利。

國外抗癌藥生產企業原希望降低價格擴大銷量,但中國政府不允許他們降價。

李塬說:還有一個機制啊,就是藥品定價機制跟關稅不是綁定的。藥品是發改委另一個定價機制。因為你醫院不能直接去進口,患者不能直接去進口。發改委的定價機制它支持制度成本。這東西自由市場沒有制度成本的國家,它就賣8塊錢,但是在中國,它需要10個手續,10個人,每個人都得給他8塊錢最後才能到消費者手裡。但是發改委最後定價就把它定到80。我們跟那個算世界最大的制藥公司在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談這個問題,我說你為甚麼價賣這麼高?他說我沒辦法。我也知道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市場,我把價降下來,我的銷量會增加很多很多。但是呢,你們國家不同意。我們多次要求降價,你們政府不同意。

李塬稱,即使是這種直接涉及每年400多萬中國患者生死的進口抗癌藥、官方都無意讓患者得益,更何況是汽車等高消費產品?他肯定,降關稅只是官方在貿易戰壓力下,對外做出的一種宣傳姿態。他們有足夠多的手段,讓消費者在即使是零關稅狀態下也無力購買到相應產品。

本台記者聯繫上國內一家醫藥公司,該公司人士稱,降關稅後,正版進口價依然是1萬多,零稅率反映在具體藥價上,實際降價只有幾百元。

她說:大概1萬多吧。是這樣的,國內雖然是關稅下降了,但一瓶大概下降了5、6百塊錢左右。稅率降了,平均到每一瓶上也沒有那麼很大的差別。

該藥企職員稱,目前大多數患者依然只能偷偷購買價格低廉、同時效果遠超過國內產品的印度仿製藥。但問及為何該藥在中國價格遠高於別的國家時,她稱不能回答這個問題。

她說:是這樣的,這個問題我不能回答你。你再問一下醫院或者問一下其他的管道吧,行吧?

從事進出口貿易的人士透露,中國官方對進口貿易的管理層級繁多。除非是官方急需的商品,要完成商品進口,公開要求的程序就多達16項,包括簽訂進口代理合同、辦理許可證、外匯管制、各種審核、海關和檢疫等等。其中,每一個環節都可能衍生出無數的關卡,任何一個環節,無論是職能部門的臨時改變規定或腐敗等因素,都可能產生高昂的額外成本,而這些成本,最後都會轉嫁到消費者頭上,並極大的增加外國商品進入中國市場的難度。

長期關注中國社會問題的美國紐約大學心理學博士楊寧遠認為,在一個民意無法影響公權力的社會裡,當權者動用何種手段盤剝老百姓,都是擋不住的。在這種背景下,降低關稅和老百姓能否受惠,並無關聯。

楊寧遠說:當初說把癌症藥或者是汽車這些關稅降低以後,就有人提出這個擔心,說你那個地方是降了,但別的地方在收。如果是權力把控,權力要賺錢是擋不住的。我覺得只要民意影響不了公權力,那個老百姓就只能是綿羊。它只要到消費者的手上降不下來,那麼你降不降關稅都是沒有甚麼意義。

本台記者多次致電國家發改委在官網公開的電話、但一直處於無法接通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