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汶川五月十二日發生八級地震後,數百萬名受災民眾,無數人在地震中痛失家園,甚至痛失摯親,據四川救災賑災指揮部指,救災部隊已經在災區建立了近二千個群眾的安置點,受安置的災民達六十六萬多人,而災區內建起帳篷的學校共有四十四個,約安置了近八千名中小學生。
十三年前由香港移居到成都的李國勝,地震當日他一家四口所住的單位,祇是搖晃了一會,並未有造成嚴重影響,但本身在成都從事酒樓生意的李國勝,在電視畫面中見到無數災民痛失家園,失去摯親,李國勝竟然感觸落淚,其後決定組織市內多間酒樓的老板,決定為災民免費提供一日兩餐的熱飯及熱菜。
在紅十字會的協助下,李國勝在部分災區設立“愛心食堂”,最初祇是在彭洲一帶,為數千名住在帳篷的災民,每日早上八時及下午二時,提供兩餐的熱飯熱菜,其後再為綿陽及德陽的災民提供膳食,至今每日要為近三萬人煮飯做菜。擔任總廚的李國勝指,自己要負責管理物資,協調災區上送飯菜的人手,每日由清晨四時起床,直至晚上十二時上床,已經感到十分大壓力,但李國勝指,無論幾辛苦,當見到災民將所有飯菜食清光的一刻,他心已感到十分欣慰。
他說:你睇到那些地震後逃生出來的災民,他們連日來未有地方棲身,更不好說有口熱飯及熱菜落肚,他們拿住個杯或碗來排隊羅,從他們的眼中你看見他們是多麼的熱切期望,當他們將所有熱飯及熱菜食落肚後,你見到他們那種滿足,熱淚盈腔的感激的眼神,你就會明白即使每日幾辛苦,都是值得的。現時政府來不切為災民提供一口熱飯,即使軍隊,他們每日都是拿住個饅頭,都沒有一口熱飯食,現時我同班手足,日日做到沒法停手,三更半夜爬起身來做飯做菜,真是十分辛苦的。
每日指揮住六十名廚師為災民做飯的李國勝指,他召集了一百多名志願者,每日為廚房送大米,但人數仍然不足,因為每日的義工人數都不穩定,若果達到每日為四萬名災民送上熱飯的目標,必須向其他組織或團體求助,初步他打算聯絡學生幫手。
他說:初時自己拿錢買米買菜,及後得到一班同行協助,現時大米及菜肉,甚至煮食的地方都不成問題,但若果要繼續擴大受惠的人數,例如由三萬去到四萬人的飯菜,那就十分大問題。因為要大量穩定的義工幫手,現時大部份義工都不是長期的,而且例如要托成百公斤的大米,不是人人背得起,好多後生仔都支持不住,所以我希望可以召集到一批可以長期穩定地協助我們的人。現時我正與多間學校,例如廚校的學生,因為他們既懂些少廚技,又可以抽到多些固定的時間幫手。
李國勝指,有一次接到紅十字會一批志願者的來電,指他們缺水缺糧,已連續幾日靠食方便麵充饑,他們忙於在火車站搬運救援物資,既缺乏人手,又沒有人協調,他們希望我立即送熱飯過去。李國勝指,自己從事飲食業廿多年,從來未有感到那麼被人需要的感覺。李國勝又說,每日向災民派飯的時候,都會趁機與災民閒聊一番,他感受到災民對前景感到十分徬徨無助,認為當局未能顧及災民心理上的需要。
他說:災民感到徬徨無助感十分大,這是一個政府需要去解決的問題,在安置區內的小孩子,每日都有老師或志願團體的工作人員,為他們安排集體活動,上堂或畫畫,但成年的災民就日日百無聊賴,閒蕩等日子過。我曾經想過將災民召集來為愛心食堂幫手,他們若能協助做飯做菜,總好打發時間,及給心靈一種慰藉,但最後未能落實,因為這涉及飲食衛生問題。我必須要所有志願幫手的災民,取得合格的身體檢查文件,這才可保障三萬人的飲食健康問題,我一定要確保提供予災民的食物,合附衛生及乾淨,否則可能會好心做壞事。
受惠於愛心飯堂的三萬名災民,各有不同的背景,亦各有不同的故事,其中綿竹市災民吳先生,一家四口在地震中都倖存下來,吳先生指從來沒有想過會遇到地震,樓房在地震中已倒塌,現時祇靠政府接濟的物資生活,吳先生對李國勝等一班志願者,為災民提供熱飯感到十分感激。他說:李先生就是我們的希望,他在災區幫助我們,我們一家四口得到他很大的幫助,這裡有很多的好心的,現時我們一家人在一起,已感到十分滿足。
吳先生指,本身是務農為生,但現時家園盡毀,就連農作物都沒有了,一家四口祇有住在安置的帳篷內,他希望政府接濟他們災民外,亦可協助他們到省外找尋工作,否則他一家四口日後的生活,都無以為繼,他為此感到十分無助。
而吳先生的細女小靜,祇有九歲大,她所就讀的小學已在地震中被夷為平地,現時祇在臨時搭建的課室中上課,小靜指,在倒塌了的學校執回自己的部份書本,
她最希望能盡快上學校讀書。
小靜說,日後會加倍努力學習,又希望將來自己能成為一個畫家,將自己在地震中的所見所聞劃出來,留給世人觀看,經歷地震後的小靜指,日後會更加疼惜家人。她說:我希望長大後做一家畫家,因為畫畫是很開心的,我可以將所見所聞,劃在畫字上讓人觀看,以前我在家中都是經常吵吵鬧鬧,令父母生氣的,但依家我會聽話,更疼愛及渴望與父母家姐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