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萬花筒:環保--一場難以打贏的戰爭

大陸民間環保活躍人士、自然之友創會會長梁從誡上月底在北京病逝,他曾把環保工作比喻作“一場不可能打贏的戰爭”。這個比喻足以反映大陸民間環保人士的處境,除了工作困難重重外,同時亦要面對受打壓的風險。(姬勵思報道)

0:00 / 0:00

梁從誡是著名建築家梁思成及林徽因的兒子,他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關注環保問題,1993年,發起創辦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並擔任會長,提倡“保護自然、善待自然”。是中國最早註冊的民間環保組織之一。梁從誡經常在國家機關、大學和社會機構進行演講。有一次,全場只有5名觀眾。他卻笑著說:“如果我能在你們5個人的心中種下5顆綠色的種子,我就很欣慰了。”

在環保工作的過程中,梁從誡有感於失敗的時候多,成功的例子少,他曾把環保比作“一場難以打贏的戰爭”,每走一步都困難重重。

總部在美國的太平洋環境組織,在北京的中國項目顧問溫波表示,大陸民間環保組織面對最主要的困難是不獲政府認同。當局對他們不信任,往往在政策上,設置關卡,令他們難以正式註冊,取得合法的地位,活動空間大受限制。他說:政府不支持民間環保組織的存在,亦對他們不信任。主要是政府對NGO不是很理解,他們不明白為何有人不去賺錢,或不以賺錢為目的來參與這個工作,不理解他們為何不顧自己的利益,投身到環保的工作上,這種不理解就會導致對我們動機的懷疑。

浙江民間環保人士來金彪與地方上一批環保人士,於2005年成立一個名為“綠色沙龍”的組織,關注地方上的環保問題。來金彪說,其後在政府的猜疑下被強行取締。他說:當局原本說組黨要審批,社團不需要,我們就根據這話,建立綠色沙龍,關注環保,最後他們來一招,說社團也要審批,被民政局強行把我們解散,說我們是非的。

溫波說,由於民間環保組織不獲政府的認同,導致難以招攬或吸引有能力的環保專才,因而影響環保工作的成效。他說:因為這個領域不是社會承認是正式工作的領域,只被視為志願者的行為,在業餘時間的公益參與,通常不認為這是專業專織的工作,這樣就不會吸引到有能力,有專才的人來從事,這就令到效果大打折扣。

溫波又說,中國環保工作的另一個關鍵問題,在於急速的經濟發展,同時造成對環境破壞及污染。地方政府的經濟利益依賴企業的發展,而企業又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源頭,對環保工作形成阻力。他說:主要是地方經濟的利益和稅收,依賴一些企業,他們又跟官方有很多連繫,部份更是國有企業,所以在治理環境問題時,有很大的經濟因素的考量,在是否治理污染時,雖有良好的意願,在利益關係的牽扯,還是有很大的阻力,效果亦不理想。

有太湖衛士稱號的江蘇環保人士吳立紅,就是因為舉報地方企業嚴重污染太湖,而遭打擊報復。他於2007年被法院以“敲詐勒索罪”判刑3年,剛於今年4月獲釋。

吳立紅表示,20年前,太湖湖水清澈,魚產豐富,不但可以在其中暢泳,湖水更可作為飲用水。隨著地區的經濟發展,化工廠林立,排出的污水,導致大規模的藍藻爆發。他不斷向地方政府舉報,接受媒體的採訪,又搜集污染的證據,準備控告環保局,因而引起當局極度不滿。當時兩千多家企業在太湖上游排污,及當地民眾及生態造成極大的危害,當時國內及境外的媒體都大量報道太湖的污染,搞得我們的領導很尷尬。我通過幾個月,搜集大量的數據和照片,準備起訴國家環保部,這個在當時來說,當局就覺得你這個農民膽子很大,他們就下手把我抓進去。

吳立紅說,有企業就向他明言,官員的貪腐讓他們可以肆無忌憚的漠視環保。有企業的老闆跟我說,我的排放要達標就無利潤,我還辦來幹嘛。他還很狂的說,公檢法的人我都擺平了,我提供他們的子女到國外留學,這些幹部出國考察的費用是我們出的,過年過節給他送禮,有的還在企業內有股份,是我們送的。

2005年,浙江東陽畫水鎮遭受化工園區的工業大規模污染,企業排放的氣體影響居民的健康,同時亦導致農田失收。村民發起大規模示威,圍堵化工廠。浙江環保人士來金彪等人,剛成立了環保組織“綠色沙龍”,前往實地考察,並接受境外媒體的採訪。來金彪說:化工廠造成的空氣污染導致周邊的綠色植物全部枯死,嬰兒夭折率高,村民大規模示威後,我們過去了解情況,當時有境外媒體致電採訪我,回去後,被指向境外非法洩露國家情報,我被刑拘。

來金彪認為,政府必須容許有獨立的民間環保組織,中國未來的環保工作才能有果效。政府建立的環保機構有的根本不作為,應該建立更多的民間環保機構,當政府的環保機構不作為時,民間的就可以督促他們。

而吳立紅就認為,要中國的環保工作有成效,必須嚴肅整頓污染企業與地方政府間的貪腐問題。同時要加大民間參與空間。例如環評,一定要有民眾參與,現在是沒有的,而且有些環評的數據都是虛假的。地方上官員的貪腐亦是關鍵,他們富貴,老百姓受苦,所以環保要達標,必先從貪腐著手。

兩人都認為中國民間環保人士的道路漫長而艱辛,但他們都不言悔。正如梁從誠所言,環保是“一場不可能打贏的戰爭”,但“不能因為贏不了就不打,就如人知道自己總是要死,但不能因為這樣就不好好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