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万花筒:网络控制
2009.08.10
互联网资讯,是2001年才开始在中国境内发酵,中国官方对这种她认为是「新兴」的媒体十分关注,迄至去年奥运年,更索性高调的以打击情色内容为目标,加以控制,结果除了情色内容被禁之馀,一些批评政府的言论都被删掉。然而,这方法于今年一月五日再度被使用,迄至年中,更再度使用法律的手段,予以控制。
以法律来控制言论的做法,其实早有前科,就以2006年为例,当时一名重庆市彭水县的教委人事科科员自行填选弓一首词,并透过手提电话发送予友人,因而被当地公安以「诽谤罪」予以逮捕,关押了一个月。往后,公安用此法来提出检控,也时有发生。不过,一直紧贴网络资讯发展的香港独立媒体编辑林譪云说,自从今年「六四」廿周年后,她感觉多了一些地方政府用法例来检控网络讯息传递者,他们使用的名目,更令她感觉到匪夷所思。
「地方政府很多时用的名目,都会令你感到「非」而所思事,如你诽谤政府,但政府怎样被诽谤呢?诽谤本该针对个人。
「新近如福建,就指他人泄漏国家机密,事实上,那案是一宗网民在网上讨论一宗怀疑是强奸案,所以,我觉得地方政府好似有点失控。」
她指,过去原本是中央级方会使用的罪名,如泄漏国家机密罪来检控讯息传播者,但是,在这半年间,一个县级的政府也会用此法例来逮捕网友。她指,个中原因可能跟今年是中国的政治敏感年有关,但是,她相信跟国保的机制不断扩大有关,当有这机制存在,他们便会四出张罗找人麻烦。
林譪云谓,地方政府用这方法来控制网络,其实是一种掩耳盗铃的做法,表面上好似令到一些讯息不能流通。但是,她肯定的说这并不代表讯息产生不了效果。相反,更会造成反效果现象。
「出来的结果还要差因为他倒塞了一些讯息,令到他做出来的一些社会效果更加严重,因为你一年中出现的暴动或一些群体事件,都是在一些好细的地方,那些地方的资讯其实好少。」
不过,她认为,现时地方政府采用诽谤法这罪名来箝制网友发送讯息的做法,对一些有意识的网民来说,起不了作用,他们会较过往更小心选择安全的渠道发送讯息,或研究法例,以便一旦被检控时可以为自己进行争辩。但是,对于一般的网民来说,他们现时被捉的机会会较以往的高。
「他们可能不觉得是政治事件,大部份被捉的人,他们都不是讨论六四、新疆这些事,当然也有部份,但大部份被地方政府逮捕及检控的,好多都是社会性事件,都是跟他们的生活相关,那些网民一直都不会好警觉于政治性的逮捕,他们觉得有些事要讲就会讲。」
四川「五.一二」大地震发生以来,维权份子陈云飞是其中一人非常关注境内的状况,经常为弱势社群出声或发送消息,盼望境外媒体能多关注,因此,他清楚自己已成被监控的对象。不过,他最近发现自己的手提电话由过去可以发送照片或短讯等功能,现时已一概不能使用。
对于,现时不少地方政府用法律来控制网民讯息发送的手段,他表示,不害怕,仍会继续做,更感到是一种光荣。
「我个人没所谓什么担心,我们也只不过是以事实为根据,如果他要打压,事实错对,他肯定要承担面对,因为他们这种极权统治,都肯定有风险。如果他确实想好似刘晓波、黄崎等监进去,我觉得不是一种耻辱是一种光荣,如果要拉我进去,我也会面对他们,不会害怕他们。如果,他们真的那样打压,我只会觉得他们愚蠢。」
跟陈云飞一样,都是用网络发送讯息的河南省郑州网民宁文忠,他的二哥宁文奇坦言,因网上发送呼吁民众在六四时,到天安门广场献花而被公安罚接受劳教一年的弟弟释放后,他不会主张弟弟宁文忠再度用网络发送消息。
「肯定会,肯定会叫他不要再发什么帖子,出来以后肯定不愿他或家人再遇麻烦。」
中国维权律师关注组顾问、中国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王友金谓,他意识到现时不少网民被地方政府以诽谤法来提出检控,个中原因跟一些网民滥用网络所致。
「有些网民确实利用网络,来进行攻击,诽谤其他人,我相信有这事实,因为,国内近期兴起一种叫「人肉搜查」即一个人不喜欢另一个人,这个人便可揭发自己不喜欢的人的背景,然后在网上公布,那就可传到很多地方,这也是一种可以诽谤别人的途径。」
他又谓,现时有些公安机构根本没有经验如何厘订什么是正确言论,甚至有些地方政府官员把正确的言论当作诽谤的言论也有,因此,「因言入罪」而无辜入狱的冤案,他坦言,不能避免。
「这现象不可避免,要防止,除非中共当局不使用这权力,全部放松予网民自己弄,当然,中共不会这样做。中共现时没有什么办法,现正摸著石头过河,不可避免会有滥用权力的情况出现。」
他认为,即使把是类个案由基层法院送交到中级或更高级的法院,也是于事无补,因为根据较早时中国境内一则有关高级法院法官的专业训练的调查显示,当中约占半数的法官都是欠缺法律培训,再者,大部份都是按照党的指示来判案,因此,他认为,唯一可以防止地方官员滥用法例胡乱检控网民的做法,就是每有案例一出,便仔细分析,然后指出错误。
对互联网十分认识的博客北风坦言,更期地方政府再用诽谤法来检控网民的做法,无疑可能会造成寒蝉效应,但是,倘是类个案不断增多时,可能会适得其反,网民可能会不再害怕。
他相信,地方政府再度使用法例来提出检控,跟网民产生的力量逾来逾大有关,就以湖北巴东的邓玉娇案,在短短两周内,便引起民众关注,更促致有网民自发性往巴东旁听案件的聆讯。
因此,他对于最近福建省公安先后逮捕了郭宝峰及其他六、七名网民的做法,甚表关注,并在网上发动一人一明信片,以示关心。
「不能说是营救,如果当地以法律名义捉他,又以法律来执行程序,我们只是想表达一个意思,就是好关注此事,希望当局能按照事实及法律办事,不要为其他目的来做,我们其实是表达一种关注及关心。」
他谓,地方政府有目的性诠释法例,或过份解释法例的做法,藉此来箝制网民发送资讯的做法,网友即使如何避免堕入陷阱,也是无补于事。因此,他提醒网民一定要在法律框架内做事,并鼓励他们继续行使自己应有的表达意见的权利。
「只能说有些人过份去解释法律,而不是网友在本身的安全上做得不够,对网友来说他们唯一做的就是在法律框架之内做事情,如果在内做事,他没有必要完全或进一步去匿名,因为一个相对自由或健康的社会你还是该容许别人大胆的去用自己的名字去表达意见权利。」
究竟政府新一轮以法律来箝制民众表达意见的权利,会否起有作用,现阶段仍须拭目以待,但是,林譪云认为此举能提醒讯息传递者的操守,一旦讯息未经核实,便不宜发送,这只会桎梏公民新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