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日记(第十八集):九龍入海

湄公河流入越南段的支流名為九龍江,當地漁民感受到全球氣候變化給他們生活帶來的影響,風暴增加,捕魚困難。有研究氣候變化的專家指﹐窮人成了氣候變化的受害者。(林樂同報道)

0:00 / 0:00


湄公河日記(第十八集)--九龍入海
YouTube視像資料

全長4180千米的的湄公河,以8條支流流入南中國海,但在越南段的湄公河卻名為九龍江(Cuu Long) 。

氣候變化研究所博士樂英俊解釋九龍江的由來,他說﹕九龍江名字的由來有一個古老的傳說,以前是有九條支流的,但現時只有8條,是因為其中一條幹涸,九龍江只是象徵九條龍發出海。

在河邊的一個早上,空氣潮濕,岸邊已擠滿漁船,本台攝製隊停下來與一些在工廠中剝蟹殼的婦女傾談,才發現,這裡的人生活並非靠河,而是靠海。

一名在當地工廠工作的婦女表示﹕我的丈夫每幾個星期會出海捕漁歸來,這裡每個家庭都有一名漁民,每人的生活就是靠捕魚,河水直到三月都是鹹的,六﹑七月時變成淡水,這意味著我們有六個月是生活在淡水間,六個月是咸水間。

在河邊碼頭,拖網漁船的工人正在修理推進器,一名船長願意載攝制隊到河的盡頭接近海的那一處。

該名船長表示﹕這裡生活很好,入鄉應該隨俗,我們靠河吃飯的叫河人,在海裡靠捕魚維生的叫海人。怎樣叫法視乎你在那裡工作及靠什麼維生。我自小便喜歡捉魚,我以前常與我的父親出海捕魚,我很喜歡這份工作,亦做得很好,這花了我一生去學習。

漁民們都表示,留意到近年天氣變化的不同,這正是專家所說的氣候變化的問題。

一名當地船長說﹕天氣是有很大的變化,水位比過去幾年要高,潮水亦漲得很高,可能是有較多的河水湧入海中,這裡過往每年大概打十次風,但現時卻增至11 至11 場風暴,每年到增加一場風暴,以前是少些。

另一名船長說﹕天氣現時變化很大,亦變得很複雜,現時比過往多了很多低氣壓風暴,捕魚亦較以往困難,以前是容易些。

氣候變化研究所博士樂英俊說﹕變化的天氣帶來很多問題,特別是對窮困的人,他們成為全球氣候變化的受害者。

在這處河口,當地人在泥沼中掘蜆﹑捉蟹等,在泥沼中撒下網,河與人的生活連繫好像無窮無盡。由溶化的冰川,流過不同的土地,途經多個水灞,發展與衝突,以至流入海洋,湄公河的將來,仍與數以百萬計的人生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