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日記(第五集):筑壩瀾滄江
2009.12.31
本台攝制隊後雲南北部,開車沿著瀾滄江向南開往維西,途經藏族村落及順著山谷河岸開墾的農田。
在中國攝制的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我們接觸過的當地人都不願意接受採訪,擔心會帶來不良的後果。
雲南北部的社區就像一部活歷史,一名藏族的曾祖父告訴我們,他們的子子孫孫世居於現時的住所已超過六代。
但隨著中國從農業社會轉型至工業,興建水壩,及以水力發電等,對江上的居民及周邊的環境起了很大的變化。
國際河流專家李育成(Kevin Li)表示:在中國,主要的原因是她需要經濟發展,包括能源需求﹐及電力發展需要能源﹐在這環境下﹐水壩必須發展﹐及要大規模發展。
在維西的北面,我們看到有些蓋到一半的建築物,這就是橫跨湄公河的另一個水壩的工程正在進行。
這個將會成為雲南省內最高的里底水壩。
里底水壩將連結三個已在運作的主流水壩,但中國的水壩工程規模,將會是驚人的龐大。
官方媒體報道,單是雲南省,現時就有12個水壩在興建中。
里底水霸鄰近的村民都知道他們未來的生活,及村內環境會面臨甚麼樣的改變。
李育成說:省政府,包括水電公司會先行通知當地人,他們需要遷移﹐正如國內所言﹐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說法。
在這條偏僻馬路的盡頭,就是漫灣水壩。
在1995年之前,湄公河的主流上並無興建水壩,漫灣水壩是首個建成的水壩。
我們乘船在水塘內觀察,就目睹這些工程造成的破壞,雲南北部各江河水流匯聚之處,混濁的河水中,夾雜著廢物及毒素。
我們不難想像很多村莊就坐落在這些混濁的河水邊。
李育成說:大約有5000-6000人需要遷移,離開他們的家園,搬到山上。
湄公河下游的居民表示,他們已經親身經歷到水壩對他們環境造成的影響。
變化是要付出代價。對雲南省連綿千里的湄公河岸居民而言,水壩工程只是剛剛開始,他們將會陸續經歷到因發展而要付上的代價。
李育成說:我們相信將來瀾滄江,及湄公河的發展代伐會越來越快﹐特別是在兩三年的經濟發展﹐同時有越來越多的建設在湄公河沿岸落成﹐對生態有多大影響﹖我相信對當地人及自然生態影響會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