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中國筑壩對湄公河的影響

幹流全長近五千公里的湄公河,是亞洲最長的跨國河流,由中國至越南沿途流經六國。超過6千萬居民依靠這條河流維生。環保團體關注湄公河幹流的水壩工程,及其他發展項目包括建港口等,對湄公河的生態環境,及沿岸居民造成嚴重的影響。(姬勵思報道)

0:00 / 0:00

湄公河在老撾語中是“水之母”的意思,在中國境內叫瀾滄江。發源於中國青藏高原,流經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越南。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中國開始在湄公河上游建造第一批水壩時,位於下游的東南亞國家並不怎麼在意。隨著大壩陸續展開運作,水壩對地區環境的影響就越來越引起環保團體的關注。

長期研究湄公河生態環境的香港民間組織,全球化監察研究統籌主任李育成表示,中國於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實施改革開放,隨著經濟發展,開始開發天然資源,首個水力發電工程漫灣水壩於1993年開始運作,至今已建成四座大壩。他說:改革開放後,全國都開始開發天然資源,中國西南部包括雲南省都是水利資源豐富的地區,因此就開始建水力發電站,漫灣在這個背景下,希望把電力不單供應本省,還可出售到其他省份。

但李育成表示,自水壩運作後,有下游的村民反映,當地的魚產下降達四成。據泰國北部村落的居民反映,他們捕魚的數量,較水壩建成前,少了近四成。

總部在美國的環保組織太平洋環境組織中國項目顧問溫波表示,水壩工程堵塞魚類回游產卵的部份通道,嚴重影響湄公河的漁業。同時令河水的流動受限制,容易造成污染。他說:建了一系列的水壩,很多魚類無法回游來去,同時又會造成污染積累,因為水流不服,水壩自然會令河水的經流量及活力大減,河流的自淨能力亦大大降低。

他認為中國利用水資源發展能源,並非從改善民生出發,而是以經濟發展為主,忽視會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他們建水壩,往往是從經濟發展角度考慮,並非以當地群眾及社區出發,他們是建立在提供能源,從商業謀利的角度,不是從長遠、綜合的考量來開發。

溫波指出,水壩建造過程中,大量農田及原始森林被淹沒。在建水壩的過程中,就要砍樹,到水壩建成後,水庫又會淹沒很多地區,在湄公河上游很多地區都是原始森林,很好的生態面貌,但都被淹沒了。

全球化監察研究統籌主任李育成說,除了水壩工程外,政府在湄公河上其他的發展項目如航運,旅遊等,正逐步改變河流的生態,令水土流失。他說:航運項目需要建港口,炸礁石,令水流產生變化,另外政府想發展旅遊,引入遊客由上游雲南,坐船沿湄公河到泰國北部,頻繁的航運活動,容易令兩岸的泥土鬆軟沉積,水土流失對兩岸的種植有影響。

另一項鮮為外界關注的計劃,蘊藏對湄公河造成嚴重破壞的危機。據溫波透露,中國計劃從東南亞經湄公河運輸石油到雲南,日後一但出現大規模漏油事故,將導致湄公河受到嚴重污染。無論是在海上或陸地上運輸石油,都出現過很多事故,當從東南亞運輸石油到雲南成為主要的航運通道後,肯定會出現船或漏油的事故。

水力發電是環保再生能源,有助於減低碳氣排放,放緩氣候變化的影響。不過,溫波指出,中國的水力發電力度大,速度快,變成製造消耗,忽視節約能源教育及科研,效果適得其反。水力發電是有其可取之處,但中國目前開發的模式單從經濟發展,實際上是耗能,為何不能把數以億計投資在水電的金錢,投放在節能減排上的研發,提高能源效益及節約上。

中國繼已建成的4座大壩-漫灣、大朝山、景洪及小灣後,當局透露未來將再建4座水壩,但有環保團體估計可能不止此數。中國民間環保組織-雲南大衆流域管理中心主任于曉剛表示,雲南的電力需求而言,無需興建這個數量的水壩。他認為政府未來的興建計劃應考慮到湄公河的承受力。同時建議政府應先進行詳盡的環境評估。作為雲南省的需求,已經可以滿足了,但是如果他還想供應到其他省份,可能就想再開發幾個。其實這不光是滿足需求的問題,還要看這個河流能否承擔,如果建很多水壩,對河流肯定有影響。要綜合的來看。

除了中國,位處湄公河中下游的老撾、泰國等亦計劃在湄公河幹流上興建約11座水壩,由於遭到居民及環保團體的激烈反對,計劃進展緩慢。環保組織呼籲湄公河各國應善用湄公河的水資源,切忌因經濟發展對珍貴的天然資源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