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25周年紀念特輯之六:六四是歷史分水嶺

0:00 / 0:00

本集節目采訪了幾位知名異議人士,分別是魏京生、嚴家祺、王丹、程凱。他們都聚焦到一點,六四給中國留下了什麼?每個中國人都有六四心結 , 25年過去 ,六四始終是橫亙在中國人心底的一道濃重陰影。魏京生說,六四鎮壓後,曾有很多人在強烈的心理震撼之余,都產生很深的困惑,號稱為人民服務的政黨,號稱人民政府和人民軍隊,怎麼會如此凶殘地屠殺人民?殺人就像屠宰牲口一樣?魏京生說:其實這是極權政治的本質。

又有人說,當時學生要是退讓,就不至於發生六四大屠殺。魏京生認為這是一個偽命題,中共統治幾十年,歷次殘害人民的"革命"和政治運動,有什麼人和什麼勢力和這個政權對抗了?連對抗都鮮見,談何退讓?但這一樣擋不住共產黨殘害人民。依靠國家暴力來維系政權的權威,這是共產黨的必然選擇。

談到六四心結的化解,嚴家祺說,站在統治者的立場,六四也是一個沉重的歷史包袱,共產黨也有自己的六四心結。它要真想解決的話,不是沒有可能。文革結束後,在胡耀邦、趙紫陽以及當時的鄧小平在撥亂反正時所做的事情,就是試圖撫平歷史傷痕。在那個積重難返的特定年代,要這樣做是要有很大勇氣和魄力的。面對六四創傷也一樣,它甚至沒有文革十年的歷史包袱那麼複雜,只要統治者心中有陽光、有正義,邁出這一步是不難的,但是之後幾代領導人都沒有這樣的襟懷,想到的只是一己之私、一黨之私,直到現在,都看不到解決六四問題的可能。

八九學運領袖王丹接受專訪時表示,25年的時光不會白白流逝,回首當年,他無怨無悔,盡管中國民主化的路程依然步履蹣跚,但中國新一代公民在成長發育,我們不能斷言大變革的契機發生在某時某刻,但光明就在前頭。

前《海南日報》總編輯、現流亡美國的程凱,則著重談六四是如何成了當代史的一個分水嶺。他八九學運當時提出的兩大基本訴求,反腐敗、爭民主,至今仍然是阻礙著中國走向國際文明主流的現實問題。六四鎮壓後,反而讓這兩個基本問題更惡化了。程凱則認為,六四開槍,使得中國社會失去了基本的善惡是非標准,泛社會的道德淪亡蓋源於此。共產黨公開殺人都可以,老百姓做什麼不可以?種種為非作歹比起共產黨當街殺人,也算不得什麼了。六四鎮壓在當代史上割開的傷口,至今無法愈合,公義和良知一直在往下沉倫。光怪陸離的社會百態,看似和六四沒有直接關系,其實根子都源於六四屠殺,以及當局至今強詞奪理,強迫人民承認這是"歷史的正確選擇"。

25年過去,不願沉默和很多被迫沉默的中國人都忘不了六四。在專制國度,堅守記憶也需要勇氣。其實,勇氣也是平凡樸素的,它並非一味壯懷激烈,慷慨赴死,天安門母親飄起的白髮,如同不倒的旗幟,這是勇氣。在這個日子裡默默紀念的人,他們心中的勇氣和良知也沒有熄滅。這種記憶和遺忘的抗戰已經進行了四分之一世紀,只要中國不發生制度變革,這種無聲的對抗還將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