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維權藝術家艾未未在美國的大型藝術展展出近半年後即將結束,參觀人次達20多萬。由於中國政府對艾未未的限制,他至今未能親到博物館一行,但他表示堅決不放棄對中國問題的關注。有藝術家指,中國有越來越多藝術家敢於對強權作出反抗。(畢子默報道)
距離白宮和國會山只有數步之遙的美國知名現代藝術博物館Hirshhorn Museum(賀許洪博物館),為中國藝術家艾未未舉辦他在美國的首個大型藝術展 "According to What? (憑什麼?)"。經過近半年展出後,展覽將在本週日降下帷幕。根據館方統計數據,展出至今累計訪問人次高達二十多萬,遠超該館日常訪客流量。
這次展出的大約二十組艾未未作品中,包括由幾千個汶川地震遇難學生名錄組成的作品《念》、由38噸從汶川地震現場收集回來的鋼筋所組成的作品《Straight(直)》、及由3200隻瓷製仿"烚熟螃蟹"組成的《河蟹》等等。
前來參觀的來自各國、不同種族的觀眾。有一名觀眾對記者講,他是在國際媒體上了解到艾未未的事蹟後特意前來造訪的。
觀眾:"我從英國《衛報》上看到有關艾未未的報道。他因為發表不同政見而被當局監控、受到軟禁。我覺得他用藝術作品去表達政治見解這點很有意思,他的作品非常獨特。"
博物館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很多觀眾都有類似反應,他們十分讚賞艾未未的作品。展覽獲得空前成功,遺憾是艾未未始終無法親自到場見證。

博物館工作人員:"大部分觀眾都非常喜歡他(艾未未)的作品,他們很喜歡他使用的素材,然後他們會開始問為什麼他要這樣做呢?接著大家就會思考他提出的議題。博物館方面非常希望他能夠出席這項展覽的開幕式,很遺憾,(在中國的)他至今都不能外遊。"
事實上,艾未未目前由於護照被沒收,出國仍然受到限制,而日常中也仍然會受到隱蔽的監視。他說,"我是被限制出境的,我沒有護照。它(當局)沒有具體地說到什麼時候會還給我護照。壓力總是會有的,在國內(可以)自主地去旅行,有時候我能夠看到有遠距離的跟蹤者拍攝。電話當然是被嚴格監控的,包括網絡。我不能夠在國內的媒體上出現。"
當局針對艾未未的打壓,從他在2008年關注汶川地震豆腐渣工程遇難學生開始,此後隨著他積極投身維權運動,包括聲援譚作人、趙連海等維權人士,當局給他的壓力越來越大。2011年4月,艾未未在北京機場突被公安秘密帶走,在此後被單獨囚禁的81天中被提審52次。獲當局釋放後,艾未未在長達一年中受到嚴密管控,住所"草場地"周邊100米範圍內被安插了超過15個監控錄像。當局又禁止他離開北京,及以稅務問題對他進行報復。
當局重壓下,艾未未卻仍堅持特立獨行。他一方面持續透過推特為不公義事件發聲,一方面繼續用藝術諷刺荒謬的中國社會。不久前,他參照"江南大叔"惡搞 "草泥馬Style"來譏諷中國政權;後來,又發布關注浙江維權村長錢雲會之死的紀錄片;近日他再戴上防毒面罩拍照,揶揄北京嚴重的空氣污染。艾未未的行為一再刺激當局敏感神經,而且他不打算因為眼前的困難而放棄這種堅持。艾未未說,就算他重獲護照、就算他到海外進行交流,但不代表他會放棄對中國問題的關注。
艾未未:"那麼我有可能積極地參與一些我應該做的事情,包括教學和展覽,但是並不能由於他們(當局)給了我護照我就遠離中國,我也不會因為遇到什麼挫折而有所改變。我覺得在一種非常特殊的政治環境中,迴避對權利的討論、迴避對個人權利的維護,這種責任的迴避都是不能想像的。"
艾未未說,凡是合法的行為就理當受到憲法保障,他要用行動維護憲法尊嚴。
艾未未:"很多可能是人們不想看到的,或者不希望我參與的,但是作為一個生活在這裡的人,我有我的種種反應也是很正常,因為它都是在法律的框架之內,那我還是相信一個公民在中國應該受到憲法的保護,我們也同時用我們的行為來證明這一點。"
在外人眼中,艾未未正用他獨特的方式去推動民主、改變中國,但其實他自己心中的追求卻相當平實。艾未未:"其實我對中國本身沒有太大的願望,我更多的是關注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的一些個人。我覺得中國更是由一群各種各樣的人構成的,有一些富起來的、有一些永遠失落的和沒有可能的人。"
艾未未被美國《時代》周刊形容為"當今中國最著名藝術家",他近20萬推特追隨者中有不少都是年輕人,而且粉絲中跨越國界、年齡、職業,有維權人士、知識分子、訪民、藝術家,也有文青、非主流、海歸及有語言隔閡的香港年輕人等等。有粉絲特意翻牆上推特與他進行交流,有人稱他做"艾神",他卻自嘲作"艾嬸"。艾未未說,維權和藝術拉近了他與時代及周邊的人的關係。他又指,年輕一代更嚮往自由。
艾未未:"(維權和藝術)幫助我了解了我生存的時代和我周邊的人。覺得年輕人生活在一個信息時代,比較的更加不約束自己,對自由的嚮往比老一代人要更加地主動一些。"

艾未未在世界各地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熱潮,對於這種"艾未未現像",中國問題學者胡星鬥認為,是藝術的力量穿破了國界和語言的隔閡,打動每個人的內心。
胡星鬥:"艾未未他敢於批評時政,表現出了他作為一個獨立知識分子的精神。藝術它本身就更容易穿越國界,為不同的民族的人所接受。像艾未未那樣的通過藝術來表現他的思想,更能夠打動人心。"
同時,胡星鬥指,艾未未也是體現政府對異見知識分子容忍度的一個像徵。
胡星鬥:"當然艾未未這個藝術家,你要讓他的藝術能夠起到什麼解決實際問題的作用或者思想啟蒙的作用恐怕也很難達到,他更多的可能是一種像徵,像徵著中國政府能夠容忍這些獨立知識分子的存在。"
胡星鬥對艾未未以及中國藝術界充滿期望。他說,藝術結合深刻的思想能有助推進中國百姓的思想啟蒙。
胡星鬥:"對艾未未既有讚賞也有期望,這些藝術家如果能有更多的思想那就更好了。胡適、陳獨秀,他們具有豐富的思想,但是他們的思想基本上都是在知識分子中打轉,它不能夠與普羅大眾很好地結合,所以一百年前中國的知識分子在啟蒙,一百年後的今天,知識分子還在啟蒙。那麼中國的現代化永遠不可能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事實上,中國藝術界近年對社會的關注逐步昇溫。藝術家嚴正學說,中國的藝術圈過往存在刻意逃避政治的傾向,但現在有一大批人已不再對權力屈膝,而是挺身以各種藝術方式去揭示及批判社會不公。
嚴正學:"當年基本上所有的畫家都是遠離政治、害怕政治、逃避政治、為藝術而藝術的。艾未未他住在大的房子裡面搞古董,對政治也是不關心的。在汶川大地震以後他很多都是關心社會生態跟社會現實的一些作品,當然對大家都有啟示。現在大部分作家都是對體制有深刻的認識,現在不光是艾未未,現在有那麼一大批人關心社會生態,他們現在也都不害怕抓進去或者坐牢。這幾年坐過牢的藝術家有很多了。你要去做就會有這種危險了。大家都是很明白自己扮演的角色,大家都是往這個方向去做的。"
中國當代藝術在商業化和政治高壓雙重夾擊下,屢屢成為歌頌主旋律的政治工具,同時,中國各種社會問題不斷深化。近年,艾未未等具獨立精神的藝術家正奮力掙脫這道緊箍咒,令中國藝術重新注入人文關懷。艾未未的藝術展上,有他的這樣一段話:"當今藝術家和知識分子,最迫切需要的就是清楚知道自己的社會責任。"

中國維權藝術家艾未未在美國的大型藝術展展出近半年後即將結束,參觀人次達20多萬。
由於中國政府對艾未未的限制,他至今未能親到博物館一行,但他表示堅決不放棄對中國問題的關注。有藝術家指,中國有越來越多藝術家敢於對強權作出反抗。(畢子默報道)
距離白宮和國會山只有數步之遙的美國知名現代藝術博物館Hirshhorn Museum(賀許洪博物館),為中國藝術家艾未未舉辦他在美國的首個大型藝術展 “According to What? (憑什麼?)”。經過近半年展出後,展覽將在本週日降下帷幕。根據館方統計數據,展出至今累計訪問人次高達二十多萬,遠超該館日常訪客流量。
這次展出的大約二十組艾未未作品中,包括由幾千個汶川地震遇難學生名錄組成的作品《念》、由38噸從汶川地震現場收集回來的鋼筋所組成的作品《Straight(直)》、及由3200隻瓷製仿“烚熟螃蟹”組成的《河蟹》等等。
前來參觀的來自各國、不同種族的觀眾。有一名觀眾對記者講,他是在國際媒體上了解到艾未未的事蹟後特意前來造訪的。
觀眾:“我從英國《衛報》上看到有關艾未未的報道。他因為發表不同政見而被當局監控、受到軟禁。我覺得他用藝術作品去表達政治見解這點很有意思,他的作品非常獨特。”
博物館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很多觀眾都有類似反應,他們十分讚賞艾未未的作品。展覽獲得空前成功,遺憾是艾未未始終無法親自到場見證。
博物館工作人員:“大部分觀眾都非常喜歡他(艾未未)的作品,他們很喜歡他使用的素材,然後他們會開始問為什麼他要這樣做呢?接著大家就會思考他提出的議題。博物館方面非常希望他能夠出席這項展覽的開幕式,很遺憾,(在中國的)他至今都不能外遊。”
事實上,艾未未目前由於護照被沒收,出國仍然受到限制,而日常中也仍然會受到隱蔽的監視。他說,“我是被限制出境的,我沒有護照。它(當局)沒有具體地說到什麼時候會還給我護照。壓力總是會有的,在國內(可以)自主地去旅行,有時候我能夠看到有遠距離的跟蹤者拍攝。電話當然是被嚴格監控的,包括網絡。我不能夠在國內的媒體上出現。”
當局針對艾未未的打壓,從他在2008年關注汶川地震豆腐渣工程遇難學生開始,此後隨著他積極投身維權運動,包括聲援譚作人、趙連海等維權人士,當局給他的壓力越來越大。2011年4月,艾未未在北京機場突被公安秘密帶走,在此後被單獨囚禁的81天中被提審52次。獲當局釋放後,艾未未在長達一年中受到嚴密管控,住所“草場地”周邊100米範圍內被安插了超過15個監控錄像。當局又禁止他離開北京,及以稅務問題對他進行報復。
當局重壓下,艾未未卻仍堅持特立獨行。他一方面持續透過推特為不公義事件發聲,一方面繼續用藝術諷刺荒謬的中國社會。不久前,他參照“江南大叔”惡搞 “草泥馬Style”來譏諷中國政權;後來,又發布關注浙江維權村長錢雲會之死的紀錄片;近日他再戴上防毒面罩拍照,揶揄北京嚴重的空氣污染。艾未未的行為一再刺激當局敏感神經,而且他不打算因為眼前的困難而放棄這種堅持。艾未未說,就算他重獲護照、就算他到海外進行交流,但不代表他會放棄對中國問題的關注。
艾未未:“那麼我有可能積極地參與一些我應該做的事情,包括教學和展覽,但是並不能由於他們(當局)給了我護照我就遠離中國,我也不會因為遇到什麼挫折而有所改變。我覺得在一種非常特殊的政治環境中,迴避對權利的討論、迴避對個人權利的維護,這種責任的迴避都是不能想像的。”
艾未未說,凡是合法的行為就理當受到憲法保障,他要用行動維護憲法尊嚴。
艾未未:“很多可能是人們不想看到的,或者不希望我參與的,但是作為一個生活在這裡的人,我有我的種種反應也是很正常,因為它都是在法律的框架之內,那我還是相信一個公民在中國應該受到憲法的保護,我們也同時用我們的行為來證明這一點。”
在外人眼中,艾未未正用他獨特的方式去推動民主、改變中國,但其實他自己心中的追求卻相當平實。艾未未:“其實我對中國本身沒有太大的願望,我更多的是關注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的一些個人。我覺得中國更是由一群各種各樣的人構成的,有一些富起來的、有一些永遠失落的和沒有可能的人。”
艾未未被美國《時代》周刊形容為“當今中國最著名藝術家”,他近20萬推特追隨者中有不少都是年輕人,而且粉絲中跨越國界、年齡、職業,有維權人士、知識分子、訪民、藝術家,也有文青、非主流、海歸及有語言隔閡的香港年輕人等等。有粉絲特意翻牆上推特與他進行交流,有人稱他做“艾神”,他卻自嘲作“艾嬸”。艾未未說,維權和藝術拉近了他與時代及周邊的人的關係。他又指,年輕一代更嚮往自由。
艾未未:“(維權和藝術)幫助我了解了我生存的時代和我周邊的人。覺得年輕人生活在一個信息時代,比較的更加不約束自己,對自由的嚮往比老一代人要更加地主動一些。”
艾未未在世界各地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熱潮,對於這種“艾未未現像”,中國問題學者胡星鬥認為,是藝術的力量穿破了國界和語言的隔閡,打動每個人的內心。
胡星鬥:“艾未未他敢於批評時政,表現出了他作為一個獨立知識分子的精神。藝術它本身就更容易穿越國界,為不同的民族的人所接受。像艾未未那樣的通過藝術來表現他的思想,更能夠打動人心。”
同時,胡星鬥指,艾未未也是體現政府對異見知識分子容忍度的一個像徵。
胡星鬥:“當然艾未未這個藝術家,你要讓他的藝術能夠起到什麼解決實際問題的作用或者思想啟蒙的作用恐怕也很難達到,他更多的可能是一種像徵,像徵著中國政府能夠容忍這些獨立知識分子的存在。”
胡星鬥對艾未未以及中國藝術界充滿期望。他說,藝術結合深刻的思想能有助推進中國百姓的思想啟蒙。
胡星鬥:“對艾未未既有讚賞也有期望,這些藝術家如果能有更多的思想那就更好了。胡適、陳獨秀,他們具有豐富的思想,但是他們的思想基本上都是在知識分子中打轉,它不能夠與普羅大眾很好地結合,所以一百年前中國的知識分子在啟蒙,一百年後的今天,知識分子還在啟蒙。那麼中國的現代化永遠不可能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事實上,中國藝術界近年對社會的關注逐步昇溫。藝術家嚴正學說,中國的藝術圈過往存在刻意逃避政治的傾向,但現在有一大批人已不再對權力屈膝,而是挺身以各種藝術方式去揭示及批判社會不公。
嚴正學:“當年基本上所有的畫家都是遠離政治、害怕政治、逃避政治、為藝術而藝術的。艾未未他住在大的房子裡面搞古董,對政治也是不關心的。在汶川大地震以後他很多都是關心社會生態跟社會現實的一些作品,當然對大家都有啟示。現在大部分作家都是對體制有深刻的認識,現在不光是艾未未,現在有那麼一大批人關心社會生態,他們現在也都不害怕抓進去或者坐牢。這幾年坐過牢的藝術家有很多了。你要去做就會有這種危險了。大家都是很明白自己扮演的角色,大家都是往這個方向去做的。”
中國當代藝術在商業化和政治高壓雙重夾擊下,屢屢成為歌頌主旋律的政治工具,同時,中國各種社會問題不斷深化。近年,艾未未等具獨立精神的藝術家正奮力掙脫這道緊箍咒,令中國藝術重新注入人文關懷。艾未未的藝術展上,有他的這樣一段話:“當今藝術家和知識分子,最迫切需要的就是清楚知道自己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