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日记(第二集)――最后的黑帳篷
YouTube視像資料
山谷一側的草原上聚集着黑色的牧帳,炊煙在暮色中裊裊升起,這是幾千年來從未改變過的景色。我們的目標是尋找青海省西北地區的瀾滄江水源,途中我們來到康巴遊牧部落的世代家園。
一個年輕的家庭請記者到他們所居住的帳篷里,我們嘗到了穌油茶、氂牛肉、酸奶和麵包。
一名女牧民對我們說﹕“我們過得都不錯,大家很快樂。夏天的生活很好,我們有神和喇嘛。夏天時我們喜歡住在帳篷里,我們放牧,聚集一起禱告。冬天時我們放牧,讓動物在圍場里活動。我們就這麼生活的,沒有比這里更好的地方。動物有草吃,我們也有吃的,還有氂牛可以擠奶。我們寺院里有70多個僧侶,我們在那里禱告。”
表面上,他們過着不被歷史影響的遊牧生活,但實際上,這個遊牧民族是世界上最受威脅的文化之一。今年八月時中國官方媒體報道,過去四年內,差不多有五萬藏族高原的牧民已被遷移。
中國政府稱,青海省的過度放牧導致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水源,受嚴重威脅。牧民則說,他們是這塊土地最好的守護者,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證明,當地人的遊牧生活方式,實際上對高海拔草原起着保護作用。
一名牧民說﹔“九月到十月的時候月,我們在這里住一個月。六月到九月間的夏天時,我們到山里去住。十月時我們搬回冬屋里,直到六月。六月時我們搬回夏天的帳篷里,所以一年內我們搬三次。”
據中國官方媒體報道,政府計畫在2010年前將80% 的藏族牧民遷移到永久房屋里,我們開車通過西藏高原時,曾在路邊見過一些這樣的偏遠隔絕的新村,我們拜訪了其中一個遷移村莊,那里,水泥牆後有一排排的小磚房。
這些新住所為牧民帶來新的麻煩,他們沒有工作,也沒有完善的經濟系統。一名老婦人將我們喚去,請求我們幫忙。她用沾滿鮮血的手,指向小院一角的一個氂牛頭骨,這個幾乎只剩餘白骨的氂牛頭是她唯一剩下的食物。她只能盡力挑出剩餘的生肉。
當地的一位牧民告訴我們,那位老婦人並不是為自己哭,而是為將來而哭,她不想讓她的孩子們也過這樣的生活,他說,“沒有氂牛,沒有黑帳,沒有家,沒有牧民。”
一名住在帳篷里的牧民說﹕“夏天的時候我們走在長滿鮮花的草原上。動物在夏天也很快樂。我們有牛奶和酸奶,還可以騎馬,聽布穀鳥唱歌。這些讓我們快樂。我們圈養馬、放牧氂牛,這些讓我們快樂,因為我們習慣了這種生活方式。其他人,像中國人,就不喜歡這種生活方式。但對我們藏人來說,我們喜歡這樣,因為我們一直都是這樣生活的。”
下星期我們會繼續播出我們記者的湄公河之旅,下集將同大家講下藏族牧民的葬禮和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