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哭泣的东江 Opens in new window ]
多災多難的東江,經惠州後,自北往南流入珠三角地區經濟最發達城市之一東莞市。記者第六站行程到達東莞橋頭鎮。
資料顯示,上世紀六十年代,廣東當局在東莞橋頭鎮興建了一座“東深抽水站”,將東江水抽入當地一條名為“石馬河”的天然河道,以將水引到深圳水庫,再輸入香港,由此保障兩千萬深港居民日常飲用。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越來越多的污染企業選擇在東莞落戶,石馬河逐漸變成了一條污水溝。為避免深港市民出現無水用的局面,廣東省政府又在原來的抽水站附近一公里處,重新投建了更為宏大的“東深太園抽水站”,將東江水抽入一條人工引河,再經密封管道傳到深圳水庫,最後引至香港。
記者來到東深引水工程現場,見到的是一大片浩瀚沙海。在橋頭東深引水口,東江上的挖沙船正在隆隆作業,他們將東江河床和河岸的泥沙挖起,裝到船上,運到岸邊沙場,再經傳送帶傳上一輛輛大卡車或運輸船載走。在引水口西邊不遠的“龍溪大橋”下,江水渾濁、橋墩裸露。
對於違法挖沙會帶來的影響,香港地理學會主席、港大地理系教授李煜紹解釋道:“如果刮傷到河床,越刮越深,那麼到旱期水不夠的時候,海水會倒流入河里面,水就會變成咸的,就會影響供水系統的穩定性。另外也會影響到河的整個生態系統。”
據了解,政府方面一直禁止在重要河道進行破壞性的挖沙行為,因為采沙作業不僅嚴重破壞環境生態,而且還有機會導致堤壩崩潰,造成險情。但當地農民以挖沙、採石維生,在引水口附近,全部是挖沙人的天下。但長此下去,有當地人擔心,江中心的宋屋洲無需幾年就會被掏穿,到時候,東江航道改變,東深供水工程就不得不重新選址方可繼續運行。
採沙場不遠處就是新東深抽水工程“太園抽水站”的所在,記者進入院內訪問,一大群保安員就大白天正在打牌打得興起,幾分鐘下來,賭桌上已經有兩百多元輸贏。這些自稱保衛科的職員,據說天天開賭。
一名保安員對記者說,最近當地天旱,河水水質較差,雨水多的時候情況就會稍微好一點,但無論如何,水到香港後都不會造成影響,因為中間經過很多重過濾凈化,至於到深圳的水則是另一個故事了。
其實內地的東江沿流城市,有不少的市民對飲用水質都感到不滿意。香港民間團體全球化監察較早前就進行了一項民意調查,該組織項目幹事吳思敏介紹:“我們去了六個地方。平均在廣州、東莞有八成的人都不滿意東江水,即是不滿意他們的自來水。在福建省就好一些,但都有七成以上。全部六個城市加起來,平均百分之七十七的人都不滿意東江水,講明是不放心飲用。受訪者中有六成多都是買桶裝水飲用,反映出即使他們覺得自來水有了改善,但還沒有到一個程度可以直接飲用。”
離開“太園抽水站”,記者又到已遭廢置的舊“東江抽水站”采訪,這里現在已是荒蕪人煙、雜草叢生,除了歲月留下的的滄桑痕跡,就只剩一條熏天惡臭、被當地市民戲稱為“黑龍江”的石馬河。記者順流而下,來到石馬河與東江的交匯處,四十多米寬的石馬河在這里突然被一條橡膠壩腰斬,一道矮墻相隔下,石馬河和東江河水立即被清晰劃分成黑白兩顏色,當地人稱之為“鴛鴦水”。
據附近居民講,每逢夏天發大水,石馬河就會漫過這道過濾池,直接沖入東江,造成嚴重污染。
記者所見,在橡膠壩靠近東江的一側,有三層水泥地,鳥黑的石馬河水逐層經沉澱過濾後,再被排入東江。東江緊靠橡膠壩一帶范圍的河水水質最差,被一層水葫蘆完全覆蓋。岸上,有工人正抽起石馬河的污水來沖洗馬路,行人避之不及。沒人能夠想到,石馬河過去曾經是當地農民灌溉農田的主要水源,也是市民學生休閑娛樂的場所。
到底這幾十年間發生了什麼變化,令到這條維系著沿留“七姐水”客家文化的天然河流最終變成今日的模樣呢?我們下一集會繼續同大家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