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從德《六四日記》在香港出版

六四二十周年前夕,當年學運領袖之一、廣場指揮部副總指揮封從德的新書《六四日記-廣場上的共和國》,周三於香港出版,它被視為是1989年以來,唯一一部完整準確記錄事件的著作。與此同時,有香港立法會議員批評特區政府,在中學歷史課程中,刻意淡化六四。(姬勵思報道)

0:00 / 0:00
FengCD64Cover305.jpg
封從德的新書《六四日記-廣場上的共和國》

有關的著作以日記的形式,記錄由4月15日學運爆發,到6月4日血腥鎮壓,從北大到天安門廣場的重大事件、關鍵內幕及學運組織高層決策與爭議過程的親身經歷。讀者可從中了解到北大籌委會在運動中的關鍵作用、學運領袖之一柴玲曾試圖接觸鄧小平尋求妥協、北大校長如何支援學運組織的校園民主計畫;絕食後廣場上的決策內情;學生為何從廣場撤不下來;六四淩晨天安門廣場清場,及學生最後撤離的實況等。

該書出版人孟浪對本台粵語組表示,封從德在1990、91年間已寫成初稿,經過18年最終整理而成,藉以紀念“六四”20周年。其中書內有關柴玲曾試圖接觸鄧小平尋求妥協,更是首次披露。他說:就是當年學生和政府僵持不下時,柴玲和另一名學生幹事曾試圖通過鄧小平的女兒,希望與鄧小平接觸,尋求和解妥協的方案。)

孟浪說,雖然過往亦有不少有關六四的文章、紀錄片等,但這本可以說是唯一一部完整準確,以親身經歷記錄事件的著作。作者的經歷和觀察與當時的媒體報道相比,有其特殊的親歷性及客觀性,但也同時更富於爭議性,為20年後,社會重新認識、反思六四、提供新的角度和思考路向。

全書600頁,配有近70幅珍貴的歷史照片。作者封從德當年就讀於北京大學,八九學運中被選為北大學生自治會籌委會常委、北高聯主席,及擔任絕食團和廣場指揮部副總指揮。六四後他曾與當時的妻子、同為天安門學運領袖的柴玲在國內逃亡十個月後流亡海外,其後他前往法國高等研究院宗教歷史系深造, 2001年起創辦並主持“六四檔案”網站。現任中國真相基金會主席,目前居於美國舊金山。

六四死難者家屬,天安門母親代表丁子霖,原本獲邀為該書寫序言,但由於她身體欠佳而婉拒,她對著作表示歡迎,有助社會認識事件的真相,揭穿中共政府的謊言。她說:我們天安門母親多年來一直呼籲說出真相,如有更多親歷事件的人願意發聲,真相就更清晰,同時亦可揭穿中共的謊言。

此外,總部設在美國的人權組織“中美對話基金會”發表聲明,指目前有30名參與當年學運的人士仍然在囚,他們當年以一些較激烈的方式回應政府的武力鎮壓,因而被當局指為暴徒。他們當年大部份是年輕的工人,現時已屆中年,基金會呼籲中國政府提早釋放他們。

另一方面,香港民主黨議員張文光,在周三的立法會大會上,質疑新高中學制的中國歷史課程指引,隻字不提六四事件,是政府有意淡化八九民運。他說:六四鎮壓已過了20年,六四二字仍成為中國歷力課程綱要的忌諱,是否因中央政府定性為暴亂,因六四被拒絕平反而不寫。

教育局局長孫明揚回應時,否認當局有意淡化六四事件。他說:我們無意淡化事件,我們實在不可能把幾千年的中國歷史,所有事件具細無遺的列在其中。他又說,課程指引由課程發展會議,經長時間公開諮詢編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