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是剛巧中國傳統家人團聚的八月十五中秋佳節,亦是 “世界無車日”,而在全國百多個城市,展開主題為 “綠色交通,低碳生活” 的無車日活動。
為配合 “無車日” 活動,北京把市內其中一個行車繁忙區域長安街的商業中心,王府井附近的部分路段設為無車區,只許行人、自行車、公共交通工具及消防、急救等車輛通行。
但有經常駐當地工作的香港人陳小姐表示,早上曾乘坐計程車路經常常塞車的朝陽區三里屯,堵塞情況未有改善。她說平日短短5分鐘的車程,當日卻花上了半小時。陳小姐指,眼見北京市面的汽車越來越多,北京市的交通堵塞情況,一年比一年嚴重,每到大時大節情況更為惡劣,令她外出工作非常不便。
她說:早上七點,十分鐘的車程往往塞半個小時,上星期更厲害,塞了一個小時,今年厲害很多,去年車還會流動,但今年卻堵死了。
記者:會否耽誤你工作?
她說:那是一定會。
北京的堵車情況在中國的城市中排列首位,其次是廣州和上海,而美國雜誌《外交政策》上月公布調查,指世界五大交通最差城市,北京亦榜上有名。
其實北京的堵車情況,已經成為當地一直的討論熱話,更有人笑指北京不單是中國的“首都”,更是“首堵”;意思是車輛最堵塞的城市。為了舒緩交通擠塞,北京政府亦想了不少辦法,如封存部分公車、限制上下班等。其中,由北京奧運會前作為一種“臨時措施”,但至今仍然實施的機動車尾號限行,更是爭議最大的治堵政策。在上周五晚上,北京市錄得有140多條路段交通擁堵,刷新採用了尾號限行措施以來市內交通堵塞的最高紀錄。
面對這次大擁堵,交管部門的解釋是天氣差、事故多、出行集中、節日臨近、新車增多等解釋,但北京輿論都認為解釋難以讓人信服。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主任潘家華向本台表示,擁堵的病根,在於城市規劃問題和人口日益膨脹的現狀。城市規劃遠遠跟不上人口發展的需求。而且只有一個市中心,金融商業機構及政府部門雲集,車輛自然往一面傾倒而造成擠塞。
他說:近幾年汽車增長過快是其中一個原因,那麼大的一城市只有一個市中心是很不科學,所以要解決就是要多修道,另外就是改變地方功能規劃。
潘家華又指,從2008年奧運會至今,作為一種“臨時措施”的北京限行令已實施兩年多,最近又再延長期限至2012年,他批評政策治標不治本,更引發部份資產階級人士多購車輛,無助減少民眾不開車上街。
他說:據我了解很多老闆和單位,他們為了單雙號,多買車並故意搭單雙號,有些家庭為了天天有車,所以多買了兩三部車。
北京交管部門統計,截至9月12日,北京機動車保有量達到451.5萬輛。按目前增速,預計明年上半年首都的機動車保有量將突破500萬輛。數據又指,北京市機動車持有量從300萬輛增至350萬輛歷時一年半,從350萬輛漲至400萬輛耗時一年,從400萬輛到450萬輛則只花了9個月。
今年六月,北京市政協城建環保委一份《關於機動車總量調控與需求管理問題的調研報告》認為,造成北京市堵塞原因,主要是車輛購買門檻低、小汽車使用成本低,因此,解決交通擁堵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就是控制機動車增長速度,加大購車及使用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