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苑》反擊梁振英 有文章鼓吹“以武抗暴”

0:00 / 0:00

最新一期的香港大學學生會刊物《學苑》,刊出社論及多篇文章,反擊特首梁振英在施政報告中的批評。有文章指,"以武抗暴就是唯一選擇"。學苑指,北京及梁振英政府打壓港人,又形容梁振英的手法猶如文革批鬥,還譏諷全港有能力搞港獨的,恐怕只有梁振英一人。(何山報道)

《學苑》最新一期以"雨傘世代、自決未來"為封面主題,推出系列文章,指要在悲觀中尋找出路,命運自決,乃雨傘世代的宿命,無可推搪,也非如此不可。文章指,雨傘革命是香港民主化的關鍵一刻,一國兩制已是無力回天,中共有意殲滅港人主體意識,港人"要不,就負隅一戰,奮起革命;要不,就屈從一統,淪為奴才"。港人面臨滅族,只有一場徹底的本土抗赤革命,方可自救,怯懦只會招致滅亡,永不超生,故要"向中共宣戰"。

《學苑》引言說,沈鬱的時代不需要太多色彩,封面沿用灰暗色調。而系列文章中,有直言"以武抗暴就是唯一選擇",群眾革命本來就是集體衝動,社會上開始有人塗鴉牆壁、焚毀公物,當另類抗爭成為常態,常態成為群眾習慣,港人抗爭思維也就得以"昇華"。又說,香港的民主運動深受六四影響,留下大中華思維的烙印,最終導致民氣瓦解,淪為自我慰藉,世代相爭下要"告別中國"。

雜誌副總編輯陳雅明在題為《最後一代香港人》的文章中指,中共已成外來政權,在香港語境下,一切民主都是本土民主,"六四"消褪"黃傘"成為新世代圖騰。當一國兩制下所有民主路都被否決,即使港獨不可行,本土意識、獨立意識也會愈來愈強,雨傘世代離中國愈來愈遠。

港大校友兼學生會前成員郭永健對本台說,香港年青人越發接受城邦、自決、港獨,有時代的背景,與與外國勢力無關。

郭永健說: 整個香港社會的青年人是越來越接受這看法,因為他們親身面對或接收的理論,都是這一些。我覺得,是與這一帶人面對的處境,與接收的資訊有關。

在香港的其他大專院校,就算不認同港獨,都傾向支持港大《學苑》要有出版自由,不能夠因為梁振英批評過港獨,港獨的言論就要被封殺。

恒生管理學院編委會的廖鈞樂對本台說: 我們作為編委會是捍衛每一個學生發言的權利,就是不滿梁振英,港獨的取態大家可以有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意見,但梁振英要封殺港獨的聲音,我們的確有同學不同意港獨,但我們要捍衛這些同學發言的權利。

理工大學學生會的馬偉誠坦言,其實,校內支持港獨的聲音很少。

他說: 相對的聲音是很少,相對其他院校,港獨的聲音是少的。不是敢不敢的問題,而是聲音有沒有大到要退出學聯,我自己是不認同港獨的。

不過,特首辦發言人回應,基本法明確指出香港是中國領土,行政長官作為特區和特區政府的首長,有責任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有需要指出違反憲制的主張,並要求社會警惕。發言人又說,維護國家的統一及領土完整,並不牴觸學術、言論或新聞自由。

親中的《文匯報》周五發文,炮轟《學苑》最新一期內容煽動港獨、恐嚇港人和宣揚暴力。該報抨擊有關文章以邪教式口吻,渲染港人怯懦只會招致滅亡的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