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濟框架未包括臺灣汽車和石化原料
2010.06.14
台灣輿論週一普遍認為,在北京舉行的“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第三次工作協商,也就是大家認為的最後一次協商過程順利,大陸宣布開放五百項早收清單,也就是俗稱的免稅項目,台灣開放兩百項。這個消息刺激台灣股市,上升近88點作收。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認為,從大陸開放項目比台灣多出三百個來看,根本就是不懷好意。蔡英文說:我們的政府和中國,把它簡化為讓利清單有多少項目的話,有失之簡化。沒有一樣東西是“白吃的午餐”,對方付出來竹日馬舟,我們將來一定要付回去,不論是經濟上抑或政治上的代價。
不過,傳媒後來收到消息,指台灣最想納入早收清單的項目,包括:工具機、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等,依然僵持不下,入口汽車也意外未納入,以致雙方無法交換早收清單。
無列入清單的台商表示不滿,認為會影響競爭力。
車輛公會理事長陳國榮表示,對於沒有在大陸設廠的汽車業者,以後要付出百分之25關稅,想要打入對岸市場,的確成本很高。
陳國榮說:我們呼籲兩岸政府是不是能夠針對3個配合的問題、原產地證明的問題,還有法規認證的問題,能不能縮短溝通時程,盡快促成。
行政院長吳敦義承認,部份台灣很想爭取的項目,未列入早收清單,六月中旬簽ECFA的目標將會落空。
吳敦義說:所以會有一個第四次的正式協商,如果大陸在這最後階段,能夠接受我們的主張,六月底前簽的機會還是有的。假如他還需要多一點點時間,我想,六月底不能簽,大概七月初也會簽。
國民黨立委羅淑蕾認為,不應該為了早簽而犧牲部份產業利益,祗要能有更多產業納入,無法在六月中旬簽也無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