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多個Apps被點名侵私隱 民眾乏保護意識須慎防詐騙

0:00 / 0:00

大陸互聯網發展一日千里,但對於個人訊息的保障卻不臻完善,周日(15日)在天津的網絡安全會議,多個手機Apps被點名侵犯私隱,甚至過度收集個人資料。有網友形容,手機App為生活帶來便利,但民眾普遍缺乏保護意識,加上針對有關問題的法律不完善,令不法分子有機可乘。另外,繼華為後,美國國務院官員點名「阿里巴巴」、「百度」及「騰訊」可能從事間諜活動。有經濟學者表示,不排除美國會加強對這些公司的安全審查。(文宇晴 報道)

公安部網絡安全保衛局、天津市委網信辦等多個部門,周一(16日)至周日(22日)聯合舉辦「2019年網絡安全宣傳周」。其中在周日(15日)的「網絡安全專題發布會」,十多名來自主管部門、企業及行業協會的專家學者,圍繞「手機App違法違規問題」 、電腦病毒等多個議題進行交流。

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常務副主任陳建民表示,目前的手機App和軟件開發工具包(SDK)普遍存在遠程控制、惡意扣費等問題,部分更有強制授權、過度索權的問題。他點名例如「芒果TV」、「金山詞霸」等熱門手機App,被檢測出存有侵犯私隱行為,或有明顯違反收集個人訊息的「最少夠用」原則,甚至存在高危漏洞,容易被黑客攻擊。

廣東網友賈榀對本台指出,大陸互聯網發展急速,幾年前已經開始了用手機結合流動應用程式(App)的支付功能,即使足不出戶也能處理日常生活所需,甚至是娛樂。他指,互聯網為人類的生活帶來便利,但在個人資料保障方面卻漏洞百出,為人詬病。

賈榀說︰現在網絡對生活當中的使用,實在太普及了,擔心有些漏洞給詐騙集團利用,這方面肯定會注意。我感覺經常用的App的安全應該沒太大的問題。

網上資料,截止2018年底,中國網民高達8.3億人,互聯網普及率接近六成。發布會亦公布一項關於網絡安全的調查,儘管網民對整體的網絡安全感比去年上升大約一成,但對於個人訊息和企業安全責任的評分則是最低,認為網絡洩露個人訊息方面非常多。

網友賈榀形容,民眾普遍缺乏對個人資料保護的意識,因此經常輕易就披露了自己的個人資料,令不法分子有機可乘。他說,由於相關法律不完善,往往要保護好個人訊息不易洩漏,首先還是要由自己做起。

賈榀說︰很難保證(個人訊息不被利用),目前大陸就是這樣子,收集了手機號碼和身份證等訊息後,尤其是手機號碼,你會經常收到各種各樣的廣告,甚至有一些是詐騙。已經很難保證自己的資料不被洩漏的,最好的方法是警惕那些要你付款的訊息,可能其他更好的方法也沒有。

企業收集民眾的個人資料或另有所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近年批評不少中國企業為了配合北京當局要求,協助收集海外所需數據,是為了從事間諜活動。

美國雜誌《石英》(Quartz)近日引述美國國務院安全與防擴散局助理國務卿福特(Christopher Ford),在出席一個會議時,點名中國電訊設備生產商「華為」、互聯網媒體平台「騰訊」、中國跨國科技公司「中興」、電子商貿交易平台「阿里巴巴」及主要經營搜尋引擎服務的「百度」等科技企業,協助北京發展、建立和維護用作監察和控制社會的技術,淪為大陸當局在西方國家的間諜工具。

福特的演講內容及後在美國國務院的網站發布。大陸獨立經濟學者鞏勝利分析,繼美國全面封殺「華為」後,再點名多間在外國有業務的中國科技公司,不排除美國將進一步加強對中國企業的安全審查。

鞏勝利說︰這一次貿易戰打得都非常清楚,可能各個國家都要選邊站,可能都會把各自的利益劃得非常清楚,我覺得這是今後不排除會發生的(加強安全審查)動作吧。

對於福特的指控,華為發言人回應指,華為的擁有決策權不屬於任何國家或政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