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疫苗外交失敗 東盟十國民調逾六成人對中國不信任

0:00 / 0:00

疫情下中國大力推動疫苗外交,但戰略影響力是否因而得到提升呢?新加坡一項針對東盟10個國家的調查發現,超過6成被訪者表示對中國不信任。(高鋒 報道)

東盟十國接受訪問的一千多名學者、政府官員和商人當中,44%受訪者承認, 疫情期間,中國為該區域提供最多援助,遠超日本,歐盟及美國。儘管如此, 調查發現有63%受訪者對中國不信任,拒絕相信中國會做正確的事情以貢獻全球。不信任中國的人數比例,高於去年和2019年。

調查也顯示,如果被迫要在美中之間選邊站,約61%的受訪者會選擇美國而不是中國。

在泰國居住的中國人王喜利表示,不少到當地投資的中資機構,把一些陋習帶到當地,引起民眾反感。

王先生說:這些企業跟大使館有勾結,每當產生糾紛,它們都會借用大使館的資源或者人力物力,給泰國當局施壓。泰國政府的幹部給這些企業為非作歹,給當地百姓帶來非常大的困擾。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中國除了在十多個國家從事疫苗測試,並特別向具有戰略價值的國家,承諾優先提供疫苗,當中包括菲律賓和印尼等涉及南海主權爭議的國家,使人認為,中國透過對部分國家以優先供應疫苗作為條件,換取商業和政治利益,擴大中國的影響力和軟實力。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莊嘉穎表示,疫苗外交並沒有收到預期效果,各國除了對中國研發的疫苗質量有保留,也不滿中國當局隱瞞疫情。

莊嘉穎說:中國雖然有捐贈疫苗,不過除了新加坡,很多國家疫情都比較嚴重,很多人都覺得,要是當初中國直接面對和控制疫情,不去隱瞞,我們可能現在可能不會處於惡劣的環境裡面。

莊嘉穎以新冠肺炎疫苗研發為例,認為美國給外界的印象是具有透明度和獨立性,科技和驗證過程也足以信賴,而這些都是中國所缺乏的。

他說,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固然帶動東盟成員國的經濟和就業,但同時也為老百姓帶來困擾。

莊嘉穎說:興建高速鐵路需要徵地,往往帶來糾紛。徵地以後,賣地給你的這些人,它們的生活如何處理?徵地過程中會出現一些中間人,出現剝削的情況。興建水庫你要把一大片地給淹沒,有人會被迫搬遷,對自然生態環境也會有比較大的影響。

南海主權爭議被視為中國與東南亞之間最大的障礙。莊嘉穎說,解放軍的強勢表現增加了外界的疑慮。

莊嘉穎說:中國並不見得希望跟對方談判,比較像是咄咄逼人的感覺。中國的戰機到處飛,東南亞到東北亞不斷在發生,鞏固人家對中國官方的負面印象。

東南亞地區被視為美中角力的戰場。

這是新加坡尤索夫伊薩克東南亞研究所(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第三次進行同類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