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污染國,中國承諾在2030年之前達到排放量峰值,並在206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不過,印度智庫「觀察家研究基金會」周三(24日)發表 報告,指中國其實並沒有將其煤碳行業作綠色轉型,而是將其「陳舊、骯髒、效率最低」的煤碳技術轉讓給「一帶一路」沿線貧國。
該報告作者、「觀察家研究基金會」研究員德蘇薩(RENITA D'SOUZA)指出,中國可能正在向「一帶一路」國家輸出其碳排放。雖然「一帶一路」項目在東道國排放了大量的全球溫室氣體,而這些國家需要為此負責,但這些項目所帶來的經濟收益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由中方獲得的。
德蘇薩又認為,「一帶一路」作為一項國際基礎設施發展倡議,由於其主要重點是建設傳統基礎設施,而不是綠色基礎設施,因此本質上是碳密集型的。公路、鐵路線、發電廠、港口等的建設基本上是資源和能源密集型的活動,會導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
報告又指,儘管中國在國內倡導可再生能源,但主導「一帶一路」倡議項目的能源基礎設施是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超過六成的「一帶一路」相關能源融資被用於不可再生的能源。
據指出,在2014年至2017年間,石化燃料佔中國六大銀行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的能源部門銀團貸款的九成一。中國沒有將其煤碳行業資產作綠色轉型,而是將其陳舊、骯髒、效率最低的煤炭技術轉讓給「一帶一路」沿線貧國。
作者強調,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人口超過14億的人口大國,最大的碳排放國,以及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中國的氣候行動將對《巴黎協定》要求把地球室溫下降攝氏1.5度產生決定性影響。2019年,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佔全球的四分之一以上。在截至2021年3月的12個月裡,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創下了新的記錄。
記者/責編:方德豪 網編:劉定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