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獲34億歐元「戰略性國家補貼」搶歐洲市場
德國智庫「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周三(10日)發表報告稱,中國大力補貼國內工業,尤其是綠色能源產業,都會得到政府的補貼。其中電動車製造商比亞迪獲政府補貼高達34億歐元,反映其在國際市場上急增的競爭力。評論人士指,中國補貼造成不公平競爭甚至有戰略目的。
「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報告指出,中國對國內產業補貼十分普遍,特別是電動汽車或風力發電等綠色技術領域。據估計,中國的補貼總額是美國或德國等先進國家的三到九倍。
報告引新數據分析,以電動汽車製造商比亞迪為例,該廠商2020年直接補貼金額約為2.2億歐元,2022年已增至21億歐元。比亞迪還受惠當局對電池製造商的補貼,以及購車補貼等。《彭博社》同日報道指,據該項研究顯示,比亞迪至少獲得 34億歐元(37 億美元)的政府直接補貼。這反映比亞迪在技術及生產能力的顯著擴張,以及市場上日益增長的競爭力。
報告強調,此類國家補貼使中國企業能夠迅速擴大規模並擴展到歐盟市場,對當地製造商構成挑戰,強化了中國電動車企在歐洲市場的主導地位。
報告作者也指出,2022年,超過99%的上市公司獲得政府直接補貼。中國經常戰略性地利用補貼來推動關鍵技術搶佔市場。
德國《歐華導報》前主編錢躍君向本台表示,以德國為首的歐洲國家,不是在電動車技術和資金上與中國無法抗衡,而是奉行自由市場經濟和嚴格的勞工、環境保護政策。因此面對獲得高額國家補貼和低勞動力、環境成本的中國電動車,在價格上失去了競爭優勢,中國電動車企在歐洲市場製造了不公平競爭。
錢躍君認為,從早年的太陽能板、華為設備、到現在的中國電動汽車、快時尚產品等佔領歐洲市場的問題,不應該僅從經濟競爭層面來評估風險,更大的隱患在於歐洲會形成對中國的依賴帶來的政治層面的隱患。
錢躍君說:「中共國家資助電動汽車企業不僅有它的經濟目的,更有它的政治目的,通過這些企業的產品進入歐洲市場,以低廉的價格來佔領市場,逐步地形成壟斷,使歐洲社會依賴於中國企業,而這些企業又被掌控在中共手上。中共就利用市場這個無形的手,來影響甚至一定程度的控制歐洲社會,歐洲要制定出抑制專制國家直接的或間接的對歐洲自由民主制度的威脅的對華政策。」
美國「對話中國」理事關堯也本台表示,歐美國家應該警示對中國產品形成依賴後的負面影響。
關堯說:「中國政府對新能源車補助,它是一個國家性的戰略,它的這種戰略就是想建立西方國家對中國的依賴關係,這種依賴可能對西方的自由、經濟或民主制度產生長遠的一些衝擊。」
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大量湧入歐洲市場,預計到2024年,中國製造的汽車將佔歐洲電動汽車銷量的四分之一以上。這一增長的部分原因是中國電動汽車具有競爭力的價格。
歐盟委員會已啟動反補貼調查,一旦確認中國的國家補貼對歐洲市場造成不公,懲罰性關稅措施最早可能在 今年7月推出,「歐洲交通與環境聯合會」(T&E)表示,提高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關稅可能有助於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
記者:吳亦桐/胡彗藍 責編:潘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