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報告:中國社會“越維穩越不穩”
2010.04.20
清華大學社會發展論壇課題研究組,發表題為《以利益表達制度化,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的報告,指官方穩定思維的最大誤區,是將民眾的利益表達,與社會穩定對立起來,將公民正當的利益訴求與表達視為不穩定因素,通過壓制和犧牲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來實現短期內的社會穩定。
報告又指出現有的維穩模式花費大量人力及財力。據今年兩會上的國務院報告,2009年中國公共安全方面的財政支出,增加超過一成半,而今年的增幅亦接近一成,已超過國防開支的增幅,高達五千一百億元人民幣。
課題研究組專家之一應星對本台粵語組表示,社會穩定是政府近年極為關注的議題,但卻存在很多的錯誤的想法及做事的模式,最關鍵的問題是政府現時處理維穩的方式,正是造成社會不穩的主要因素。他說:比如說他用高壓的方式,用壓制利益表達的方式,本來是想要消除社會不穩定,但用壓制的方式處理,就構成真正不穩定的因素。
北京維權人士范亞峰對有學者就社會重要議題進行研究並發表報告表示歡迎,他認為這反映越來越多有良知的學者敢於發聲。他還指出當局侵犯人權的行徑,近年越趨惡劣。范亞峰說,只有維權才能達到真正的維穩。現在的維穩體制,走向以維護極少數權貴利益為中心的體制,對公民基本人權的侵犯達到近30年來最惡劣,整個官僚機器為了維護少數人利益,經常肆意踐踏。
對於政府在維穩工作上花費龐大,訪民有深切的體會。廣州訪民李女士說,她因拆遷問題,經常到北京上訪,在過去一年,她被截訪不下十次,每次地方政府派出的人員少則兩個,多至三十幾人。其中一次更花費了超過二十萬。她說:那次我們是3個人,他們出動超過35人,在旅館找到我們,他們告知,坐飛機一次就花了20幾萬。
廣州中山大學退休教授艾曉明認為,政府維穩機制的運作,經常脫離法律軌道。她說:動用警力,從限制人身自由,到強制送精神病院,採取這種種手法,完全是非法的,怎可能維護到法治,實際是對法治的破壞。
艾曉明說,民間對維穩工作的不滿和批評早就存在,而且較報告更為激烈,不過由專家學者提出更能引起關注,政府應加以深刻的反思。
有關的報告建議政府在維穩上,應採取新的思維,尊重公民表達訴求,並以協調利益的方式來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