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疫情】常態化核酸檢測耗費資源 部分城市宣布暫停或自費

0:00 / 0:00

中國堅持「動態清零」防疫政策逾兩年半,全國多地民眾仍需進行常態化核酸檢測,惟大規模檢測耗費資源,部分城市已宣布暫停。其中,成都市也宣布自上周六(13日)起,除了重點人群外,其餘「願檢盡檢」人員將按規定收費,依據單檢或混檢的不同,費用從港幣4元(人民幣3.5元)到18.5元(人民幣16元)不等。

根據官方微信「健康成都」發出的訊息,鑒於成都在這一波疫情中,所有風險區已全部清零,全市核酸檢測點混檢免費政策停止實施。成都市衛健委人員表示,常態化疫情防控期間,前往商場、辦公樓等公共場所不需要核酸檢測報告,但市民要自覺做好出示健康碼、掃場所碼、戴口罩、測體溫、保持一公尺距離等疫情防控措施。 他說,「鼓勵」廣大市民積極響應7天進行1次核酸檢測的倡導。成都依然維持15分鐘的核酸採樣圈,但決定除了重點人群外不再強制檢測,對自願檢測的民眾採取收費。

消息傳出後引起民眾熱議。有網民稱只要全國其他地方不取消核酸,想流動、到其他地方打工的人還是要去做核酸,影響的都是普通百姓,「你說不再免費,那發財的還是商家」。亦有民眾擔心這會多了一項個人支出,「自掏腰包之後,去核酸檢測的人數就會大量減少,沒有症狀誰會去檢測?那麼這個病可能也就結束了。」

今年5月上旬,中國國務院要求人口千萬級以上的大城市,與輸入風險較高的省會城市,要建立步行15分鐘核酸「採樣圈」,當時有多個城市都以常態化核酸檢測,作為重要的防疫手段。包括北京、上海、河南、江西、湖北、山東、山西、杭州等,核酸檢測頻率從48小時到72小時不等。

常態化核酸檢測成本高昂 地方政府財政壓力愈來愈大

但常態化核酸檢測成本高昂,地方財政壓力愈來愈大,有地方政府早已不勝負荷。

中國國家醫療保障局指,「醫保不會為檢測買單,檢測成本應由各地政府負擔」後,多地紛紛調降核酸檢測的頻次。四川省閬中市在5月底發布公告,要求當地居民自費進行每周一次的常態化的核酸篩檢,篩檢費用為一人3.5元人民幣,雖然費用不高,但消息一傳出就立即引發爭議。安徽省合肥市更在6月下旬,宣布暫停7天一次的常態化區域免費核酸檢測。而上海全市常態化核酸檢測點,則繼續提供免費檢測服務至9月30日。

中國東吳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陶川在5月發表報告,稱按照估算,中國堅持所有一線和二線城市實施常態化核酸檢測,其一年的成本上限約為1.7萬億元人民幣。

記者:董舒悅 責編:李世民 網編:江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