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家安全戰略」對華關係延原有表述 惟指中國圖重塑國際秩序

德國聯邦政府總理舒爾茨與四名內閣成員在「國家安全戰略」新聞發布會上。
德國聯邦政府總理舒爾茨與四名內閣成員在「國家安全戰略」新聞發布會上。 (德國聯邦政府官網)

0:00 / 0:00

德國周三(14 日)推出首份「國家安全戰略」(Die Nationale Sicherheitsstrategie),對華定位延用過去4年的表述,指中國是「合作伙伴、競爭者和系統性競爭對手」。在野黨批評當局無視中國對台灣的巨大威脅;人權活動家也批德國政府對中共霸權主義未予重視。但有德中問題專家認為,文件內容反映中國已引起德國警覺,未來會針對中國逐漸去風險,在對華問題上與西方盟友逐步達成共識。

德國首份「國家安全戰略」中關於中國的部分,指「中國是合作伙伴、競爭者和系統性競爭對手」。不過, 文件也指出:北京正試圖重塑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正越來越積極地追求地區霸權,並採取與德國利益和價值觀相對立的行動;地區穩定和國際安全日益承受壓力,人權也遭到漠視,中國也有針對性的利用其經濟實力實現政治目標。

0615-DE-CHINA-photo 2-1.jpg
德國「國家安全戰略」中對華關係表述為「合作伙伴、競爭爭和系統性競爭對手」(德國聯邦內政部)

對於德國「國家安全戰略」中維持過去4年歐盟和德國對中國的既有定位,「香港人在德國協會」主席安德瑞森(Aniessa Andresen)向本台表示,顯示德國還未走出經濟至上的政策窠臼。

安德瑞森說:德國重視經濟利益,而無視了中國是一個打壓人權的極權政府,與德國民主自由的理念背道而馳。要保障國家安全,德國必須正視中國不斷擴大的經濟、軍事、網絡威脅和技術能力所帶來的風險。中國對香港的打壓世界有目共睹,下一目標明顯就是台灣。既然新的國家安全法將俄羅斯確定為主要安全威脅,德國怎麼會看不透中國的野心?難道德國政府想繼續讓中國霸權主義擴大,陷德國於中國的威脅中?

德國在野黨對「國家安全戰略」大感失望, 德國基民盟外交事務專家呂特根(Norbert Röttgen)批評:戰略中連台灣這個名字都沒有出現! 沒有任何其他衝突對國際安全構成如此巨大的威脅。 中國對台灣的進攻將對全球經濟,尤其是德國經濟造成災難性後果。

德國在首份「國家安全戰略」中強調「我們注意到,近些年來競爭和對手的成分在不斷增加,但中國仍舊是一個合作伙伴,缺少了中國,許多具有緊迫性的全球挑戰就無法得到解決」。

德國外長貝爾博克也表示:在與北京打交道時不存在非黑即白的思維。 與中國存在根本差異,例如在民主問題上,但需要在諸如氣候變化等方面合作。

0615-DE-CHINA-photo 2-2.JPG
德國「國家安全戰略」中對華關係表述為「合作伙伴、競爭爭和系統性競爭對手」(德國聯邦內政部)

德國的中德問題專家史明就此接受採訪,他認為雖然德國「國家安全戰略」對北京的定位未有表面性突破,但其中很多內容是在針對中國。

史明說:有一些弦外之音,主要是針對中國:第一件事就講到「國家安全戰略」的範疇,叫做防止外國對德國進行政治影響的努力;第二部分講到不脫鉤的問題,未來中國不會面對公開宣布的脫鉤問題,但是會面臨秘密進行的去風險化的問題;第三就是德國在全球安全戰略已經拋棄了原來「保持中立」的基本表述,明確我們的伙伴就是北約,就等於和美國的關係。

史明表示,該戰略文件只是一個大的框架,具體有各部委制定詳細的計劃,如涉及「去中國風險化」時,相關部委需列出具體的清單,料一些軍民兩用、芯片等企業將在貿易風險之列。

史明說:當然我們不能指著德國「國家安全戰略」非常細的去規定中國的角色,因為它這個是一個大框架,它只是起一個指導性的作用,讓底下的各部去制定,比如說「去風險化」,各部你給我拿出一個去風險化的清單來。在歐盟範圍裡面會不會出現一個負面清單,比如說軍民兩用、電子產品、化工產品等等,對中國產業鏈的打擊比脫鉤更厲害。

德國政府原定在今年2月的慕尼黑安全會議宣布該戰略,但執政聯盟各黨當時並未能達成一致。執政聯盟的三個政黨之間就此進行了長達數月的博弈。

記者:吳亦桐/程文 責編:畢子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