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選初步結果顯示,現總理默克爾所屬的基民盟落後於社民黨,而獲得較高支持率的自民黨或綠黨,預料也有機會進入執政聯盟。專家認為未來組閣不論是「交通燈」還是「牙買加」組合,自民黨和綠黨都會堅持原有的對華強硬立場。
德國時間周日(26日)晚間,德國大選初步結果顯示,得票率為25.7%的社會民主黨(SPD)以微弱優勢,領先於德國現任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所在的基民盟/基社盟(CDU/CSU),後者的得票率為24.1%。
暫時領先的社民黨,在柏林總部充滿了歡樂氣氛,該黨總理候選人肖爾茨(Olaf Scholz)表示大多數德國公民希望他成為總理,這是最大的成功。
肖爾茨的競爭對手、基民盟總理候選人拉捨特(Armin Laschet)則表示,他的陣營還沒有準備認輸。

基民盟和社民黨兩個現執政的兩大政黨都未獲得多數席位,同時雙方均不願意重複過去4年的執政大聯盟,新組閣政府將最大可能是三方聯盟。專家分析會出現「交通燈組合」或「牙買加組合」選項。前者為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的政黨代表顏色,估稱為「交通燈」聯盟(AMPEL KOALITION);而如果基民盟與基社盟聯盟與綠黨、自民黨組成聯合政府,其代表顏色「黑綠黃」則與牙買加國旗同色,所以被稱為「牙買加聯盟」。
德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史明表示,此次德國大選各政黨之間力量對比不太懸殊,未來三黨聯合執政,無論是「交通燈組合」還是「牙買加組合」,綠黨、自由民黨擁有很大的主動權。史明認為,自民黨和綠黨對華政策強硬而明確,包括自民黨在黨綱中取消「一中政策」的表述、與美國加強合作等。其進入執政聯盟後需要做政治權衡,但預計這兩個政黨還會堅持這一方向,特別是綠黨,雖然其政治光譜偏左,但它們認為中國當前執行的是變種的極右政策。
史明說:這個未來對中國的政治,與其說取決於各大的政黨,倒不如說取決於綠黨和自民黨。那就需要看這兩個黨誰對北大西洋組織承擔的義務更堅決。對華政策的另外一面就是對美政策,從自民黨角度來說,它一向都堅持與美國全面合作;綠黨對華政策強硬派它們的理論是,中國政府執行的政策是極右翼的變種,我們不能夠跟中國一塊走。所以未來對華政策,綠黨和自民黨會從不同角度攻擊中國現政策。
德國台灣裔時評人成世光表示,儘管德國民眾在大選中一貫優先考慮內政,但在新冠疫情、中共對香港人和維吾爾人鎮壓事件後,在一定程度上考慮了政黨是否有明確的對華立場,德國公民用選票給出了答案。
成世光說:對中共違反普世價值的做法,德國人通常是把它放在內政以後。這一次很明顯擺出來對中共不信任的兩個政黨,無論是自由黨還是綠黨,選票都大幅增長,相當程度反映民意。SPD不會再來一套大聯盟,如果是SPD跟綠黨、還有自由黨這樣的組合,按這個態勢看起來的話,中共的氣焰在歐洲,特別是在德國這邊會受到一定的壓制的。

德國青年學者穆達偉(David Missal)表示,他投票給綠黨,因為其競選政綱中有明確的對中國人權等問題的立場。他認為雖然根據現有投票結果,政策組閣尚有懸念,但可以肯定的是,綠黨和自民黨會進入聯合執政政府,他們會在中國議題上發揮重要作用。
穆達偉說:比較能確定的就是自由民主黨和綠黨是下個政府的一部分,這個政府由基民盟或社會民主黨領導目前真的很難說,對接下來的對華政策區別不是很大,因為CDU和SPD它們對華的政策都比較沒有批評性,或沒有像自由民主黨或綠黨那麼明確的批評中國政府的這些人權問題,這也是一個原因,我為甚麼更多的支持更多的支持自由民主黨和綠黨、而不是基民黨和社會民主黨。
如果社民黨與綠黨、自民黨組閣成功,現年63歲的肖爾茨將成為戰後第四位社民黨總理。肖爾茨目前任默克爾內閣財長,此前曾任漢堡市市長。
目前,綠黨(Die Grune)得票率為14.8%,自民黨(FDP)、德國選項黨(AFD)則分別獲11.5%、10.3%的選票,而德國左翼黨得票僅為4.9%,未越過進入聯邦議會的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