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冷知識】蔡元培:「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

2021.07.15
【歷史冷知識】蔡元培:「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 蔡元培:「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
網絡圖片

香港大學學生會近日受到接二連三的打擊,不少人均聯想到當年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以及可歌可泣的「五四運動」。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浙江紹興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25歲成進士,被點翰林院庶吉士,是中華民國第二任教育總長,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改革北大領導體制和學科、學制設置,創辦科研機構,倡導平民教育,首行男女同校。他採取「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方針,大量引進新人物,不拘一格招聘眾家。 

從1917年7月起,擔任交通兼財政總長的曹汝霖與駐日公使章宗祥等人,以出賣主權的代價,向日本政府大舉借款。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完結後,中國以戰勝國身分參加巴黎和會。不料會上列強竟然將戰敗國德國於山東之權益轉讓予日本。學生知悉,奮起抗爭響應。 

1919年5月4日,有北京大學學生衝去交通總長曹汝霖家,打傷恰好於曹家串門的章宗祥並放火,32名學生被捕。但當時中國沒有忘掉「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取消21條」、「拒絕合約簽字」等問題。作為北大校長,蔡元培不單沒有「譴責學生」,還設法營救學生,兼且全力支持罷工罷課。 

蔡元培兩次留德,從而學到了貫穿其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政治不可染指研究,大學獨立之精神。他有一句名言:「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 

值得一提的是,年輕的蔡元培不單沒有跟抗爭割席,他本人也曾是「勇武派」。蔡元培曾表示:「自三十六歲以後,我已決意參加革命工作。覺得革命只有兩途:一是暴動,一是暗殺。」 

晚年的蔡元培移居香港,1940年3月3日,年邁的蔡元培於寓所失足跌倒。3月4日便被送入香港養和醫院。3月5日病逝,下葬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記者、責編:方德豪 網編:林詠華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