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立法「反胁迫措施」剑指中国

2023.06.07
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立法「反胁迫措施」剑指中国 6月6日,欧洲议府和欧盟理事会通过关于「反胁迫措施」的最终政治决议。
欧洲议会官网图片和欧盟委员会官网截图

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周二(6日)就「反胁迫措施」立法达成协议,料经过最后批准程序后,可于今年秋起实施。台湾驻立陶宛代表指,中国经济制裁立陶宛惩其友台立场,促发欧洲出台相关政策。学者分析,欧洲乃至全球民主国家进一步在对华立场上达成一致。

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就「反胁迫措施」(Anti-Coercion Instrument, ACI)达成协议,新法规旨在加强欧盟及其成员国对抗他国经济胁迫,以更好地捍卫其在全球中的利益。

欧盟委员会就「反胁迫措施」发声明表示,法规首先是对任何潜在的经济胁迫起到威慑作用;如果仍然发生经济胁迫,该法规会提供一个通过对话和接触要求第三国停止胁迫的途径;如果接触失败,该法会授权欧盟针对胁迫国家采取各种可能的反制措施,包括征收关税、限制服务贸易以及限制获得外国直接投资或公共采购等。

台湾驻立陶宛代表黄钧耀接受本台采访时指出,新法推出后,欧洲的对华政策与G7走向一致,显示更多民主国家合作形成反中国经济胁迫联盟。

黄钧耀说:不仅仅在欧盟,也呼应G7,G7的公报当中也特别点出了G7国家必须加强在反经济胁迫上面的共同合作,而欧盟完成了这块拼图,对全世界民主国家会产生非常大的激励,以及整合民主国家反中国经济胁迫的机会,执行的效果会非常的快速。

谈到欧洲对华政策的转向,黄钧耀说,中国经济报复欧盟国家立陶宛,以惩其友台立场,成为欧盟出台「反胁迫措施」的催化剂。

黄钧耀说:我们2021年在立陶宛设处的时候,中国采取一系列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违反它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应尽义务的非法的制裁,不仅是针对立陶宛,也形成对欧盟的胁迫。欧盟是一个共同市场,成员有权利决定自己要怎么样安排产品的生产、供应,欧盟采取了向世界贸易组织提出控诉案、加速了反胁迫工具,我相信中国对立陶宛的经济打压让这一进程具体化。

2021年11月,欧洲第一个以「台湾」名义的代表处在立陶宛首都纽尔纽斯正式设立,中共为报复立陶宛发展友台关系,对其展开经济制裁。立陶宛外长兰茨贝尔吉斯立(Gabrielius Landsbergis)当时致信欧盟高层,要求对中国的行为做出回应。 12月,欧盟发布该法规的草案;今年1月底,欧盟就此向世贸组织提告;3月28日,欧盟通过「反胁迫措施」的立法。

立陶宛外长因发展友台关注遭中国经济制裁,事件成为欧盟出台「反胁迫措施」的催化剂。图片为立陶宛外长兰茨贝尔吉斯于2022年2月访问澳大利亚,表示与同样遭受中国经济制裁的澳大利亚一起抵制中国经济胁迫。 (兰茨贝尔吉斯推特图片)
立陶宛外长因发展友台关注遭中国经济制裁,事件成为欧盟出台「反胁迫措施」的催化剂。图片为立陶宛外长兰茨贝尔吉斯于2022年2月访问澳大利亚,表示与同样遭受中国经济制裁的澳大利亚一起抵制中国经济胁迫。 (兰茨贝尔吉斯推特图片)

另外,包括立陶宛在内的波罗的海三国早前已相继退出中国主导的「17+1」合作机制。捷克、意大利也有意跟进。

法国大学教授张伦向本台分析,该法规的出台,宣告了欧盟是一个共同体,令中共试图用经济手段分化欧盟的企图彻底粉碎。

张伦说: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欧盟作为一个政治主体,在捍卫自己的利益,在协调一致行动上,其实是开始越来越多的展现这种一致性。

张伦说,该法主要针对目标为中国和俄罗斯。他指习近平治下中国对内打压人权、对外推行战狼外交,欧盟在新冠疫情、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事件后,加速重新定义对华关系。

张伦说:随著习近平主政之后,中方在外交上的咄咄逼人,在内部对人权的压制,中方以为中方的市场可以使得跟西方打交道过程当中无往而不利,在这种背景下又有新冠、俄乌战争等等事件的铺垫,使得西方民主国家没有了退路,所以出现欧洲反对经济压迫的法律完全是在逻辑当中,欧中关系不可能好到哪去了。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周三(7日)例行记者会上,敦促立陶宛「早日回归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正确轨道」,以及呼吁欧盟与国际社会能一起共同反对美国的经济胁迫。

记者:吴亦桐/胡凯文 责编:毕子默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