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與東盟的成員國決定升級關係,成為「戰略夥伴」。德國外長馬斯以歐盟理事會輪值國代表的身份表示,歐盟將捍衛夥伴安全和開放的貿易路線,及自由公平貿易。分析人士認為該「戰略夥伴關係」將再次重擊中國。(吳亦桐/程文 報道)
歐盟與東盟共37個國家的外長周二(12月1日)舉行視訊會議,主題包括新冠疫情的控制、加強多邊主義、自由貿易的共同承諾等。
作為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國的德國,其外交部官方網站發布新聞稿表示,歐盟和東盟決定升級兩個地區組織之間的關係,以建立戰略夥伴關係。
德國外長馬斯(Heiko Maas)表示:戰略夥伴關係代表了我們對多邊主義的共同信念。不應強迫任何國家在兩個極端之間進行選擇。這意味著我們共同維護歐盟和東盟的利益。

德國時評人、歐盟與中國關係研究學者史明向本台表示,政治表態上嚴謹而低調的德國,此番拋出「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是繼9月份德國推出《印太戰略政策指南》後的進一步動作。將打破早前亞太地區以中國為中心的秩序,繼續強化以印度為中心的長遠經濟戰略。
史明說:印太戰略進一步實現的過程,是歐盟和東盟的戰略夥伴關係,它顯然是東盟、歐盟共同關注印度為中心的、面向長遠的地緣政治上的推手,這對於中國來說當然是要非常小心的事情了,就是你現在不是中心了。德國人三番五次的說:我們必須減少我們對中國的依賴。對於德國這樣一個長遠布局的經濟大國來說,現在是用大家確認戰略夥伴這種方式把它確定下來。
史明也表示,這種戰略夥伴關係也包括歐盟必須保護受中國霸凌的東盟國家,尤其是制止中共在南海上的霸權行為。
史明說:德國人在歐盟這個框架下說戰略夥伴關係,既然是戰略,那就不只是利益交換,東盟裡面有相當一部分受到了中國的壓力,如果是東盟與歐盟的戰略夥伴的共同利益範圍裡面的事,那就是選邊站了,只不過沒有明確說「我去對抗你中國」。歐盟最主要的國家在南海問題上不會坐視。
兩周前,東盟10國加入中國、日本、韓國、澳洲、新西蘭共同組成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佔全球GDP的30%。
但史明認為,無論從關稅協定、歐洲對工業的高標準要求等條件,歐盟與東盟的戰略夥伴關係形成的貿易關係,比中國試圖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更具優勢,將打破中共阻止將產業鏈移出的幻夢。
史明說:歐盟提高對東盟的關係等級,當然是對前面中國和亞太15個國家形成的全面貿易夥伴關係協議的一個回答,東盟和歐盟形成的自由貿易區是比中國和東盟國家形成的升級以後的自由貿易區高級多了,高端產業鏈它會繼續向東盟轉移,而不會轉移到中國來。這對中國下一步想防止產業鏈進一步流出戰略來說,顯然是一個很嚴重的挑戰。
德國法學學者、《歐華導報》前主編錢躍君表示,因體制性差性,歐盟此前並不太重視與東盟國家實質性的政治、經濟交往,但中共當局的政治攪局和擴張政策提示了歐洲國家「不能忽略東南亞國家」。德國早前的《印太戰略政策指南》也是整個歐盟的印太戰略方向,此次歐盟升級與東盟的夥伴關係,意味著歐盟的印太戰略進入實施階段。
錢躍君說:歐盟印太戰略開始進入實施階段,這是歐盟外交的一件大事。中國在國際政治上攪局、擴張,提醒了歐洲國家:不能忽略這些東南亞國家。歐盟與東盟的交往目的非常明確,不僅要逐步實現歐盟與東盟十國之間基本零關稅的自由貿易區,而且要保障南海和印度洋的自由航行,歐盟要聯合東南亞國家,抵制中共政權的經濟擴張和軍事擴張。
東盟(ASEAN)成立於1967年,總部設在雅加達。十個成員國包括文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共同構成了約6.5億人口居住的經濟區,越南目前擔任東盟主席國。
自1977年以來,歐盟與東盟成為對話夥伴。2019年和2020年,歐盟與東盟重要的國家新加坡和越南締結了自由貿易協定;目前歐盟致力於與東盟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這將是世界上第一個區域間貿易協定。
東盟也在其官網上發布了此次與歐盟外長會議的新聞稿,強調了共同價值觀和共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