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捕魚業全球擴張】中國的「強迫勞動」讓全球海鮮供應蒙上陰影(四)

今年4月,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在中國新疆的喀什市,80多名男女穿著相同的紅色風衣,整齊列隊於火車站前。

他們是維吾爾人,中國最大的少數民族之一。他們挨著腳邊的行李箱靜靜站著,觀賞著當地政府為他們舉辦的歡送儀式。在一段活動視頻中,一名身穿傳統服飾的女子在台上翩翩起舞,舞台橫幅寫著:「促進充分就業,構築和諧社會」。視頻尾聲,無人機鏡頭緩緩拉遠,一輛輛等待出發的列車,準備帶著這群維吾爾人離開家鄉。

這項活動是大規模勞動力轉移計劃的一部分,由中國政府主導,強制將維吾爾人送往全國各地,安排他們進入主要產業工作。研究新疆拘留情形的人類學家鄭國恩(Adrian Zenz)表示:「這是一種控制與同化的策略,目的是為了消滅維吾爾族文化。」

進一步來說,這項計劃隸屬於一項更為廣大的策略,意圖征服歷來難以管束的民族。漢族雖是中國的主要族群,但在新疆這個西部內陸地區,超過半數人口屬於少數民族,其中大多數是維吾爾族,另外也包含吉爾吉斯族、塔吉克族、哈薩克族、回族和蒙古族。

1990年代,維吾爾分裂主義者曾經發動反抗,並在2008年、2014年炸毀警察局。對此,中國政府以大規模的迫害計劃進行反制,導致中國境內的穆斯林以及信仰其他宗教的少數民族,可能因為在葬禮上朗誦古蘭經、或蓄長胡等行為,遭到數月甚至數年不等的拘留。政府也大批逮捕維吾爾人並送入「再教育營」,對他們施以折磨、毆打和強迫絕育等行為。在計劃的高峰期,有100萬到200萬名維吾爾人遭到拘留。對於中國在新疆的行為,美國政府形容這是一種「種族滅絕」的手段。

在21世紀初,中國開始把維吾爾人調配到省外工作,成為後來「援疆計劃」的一部分。據當地黨委書記表示,這項計劃的目標是推動「全員就業」並促進「民族間的互動、交流和融合」。然而,一些中國的學術刊物將它描述為一種「撬開」維吾爾社會的策略。此外,它還滿足了中國主要產業對廉價勞動力的需求,在Covid-19爆發後,由於封鎖引發的勞動力短缺,這一需求在海鮮行業變得更為迫切。

根據中國政府統計,從2014年至2019年間,當局透過勞動力轉移計劃,每年遷移超過百分之十的新疆人口,即約二百五十萬人。這樣的影響是巨大的:從聯合國的數據統計來看,在2017至2019年期間,新疆地區的出生率下跌近一半。維吾爾人被轉送去收割棉花、在多晶硅工廠工作,以及投入紡織品與太陽能板的生產。(中國外交部官員對計劃相關的問題均未回應。)

美國國會於2021年通過了《防止強迫維吾爾人勞動法》(Uyghur Forced Labor Prevention Act),宣布所有由新疆地區勞工或新疆省少數民族「全部或部分」參與生產的商品,均應視為涉及國家強迫勞動,因此禁止進入美國市場。這項法律取得了成效:在過去一年裡,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護局繳獲了包括電子產品、服裝和藥品在內與新疆有關的貨物,總價值超過十億美元。

但到目前為止,有一個行業並未引發廣大關注:海鮮食品業。

新疆維吾爾人遭強迫成為海鮮製造業奴工

美國的海鮮食品約有80%仰賴進口,而中國是最大供應商。美國公立學校所提供的魚柳條,有一半是在中國加工。但漁船、加工廠和出口商間存在眾多的交接環節,導致各國難以追蹤這些進口海鮮的來源。除此之外,新疆地區經常禁止外國記者在當地報導,審查機構也會在中國網路上清除有關維吾爾勞工的資訊。

為了更深入了解情況,「不法之徒的海洋計劃」(The Outlaw Ocean Project)進行了長達四年的深入調查,首次揭密這一鮮為人知的維吾爾族強迫勞動系統,這項系統為全球大多數海鮮食品供應了原料。為了核實維吾爾強迫勞動的海鮮加工廠位置,研究人員審查了數百頁的公司內部通訊、地方新聞報導、維吾爾證詞數據庫、貿易數據,以及衛星與手機影像。他們觀看了上傳到互聯網上的數千段視頻,大部分來自抖音(即TikTok中文版本),並查證這些上傳者最初是否在新疆注冊。此外,他們也請專家審查視頻中使用的語言,並聘用人員對一些工廠進行實地考察。

所有「不法之徒的海洋計劃」能夠取得並檢視的證據,都指向一個令人不安的情況。負責處理維吾爾勞動議題的律師特克(Sarah Teich)表示:「這項海鮮與勞動力轉移計劃的相關調查發現,全球的消費者都與維吾爾族的受虐脫不了關係。」

勞動力轉移計劃通常始於一陣敲門聲。接著,當地黨政官員所組成的「駐村工作隊」便會進入居民家中,進行「思想工作」,包括說服維吾爾人參加重新安置行動。

依據官方所述,維吾爾族的勞動者都對這些就業機會心懷感激,確實有些可能如此。但根據喀什地區維穩指揮部在2017年所寫的內部機密指示可見,凡是抵制勞動力轉移者均可予以拘留。在2017至2019年間,一名喀什婦女為了照顧兩名幼子,拒絕接受工廠的工作安排而遭到拘留。另一位拒絕轉移的女士因「不合作」而被囚禁。

招募到的人員一旦被集合起來,就會得知他們的分配地。以2022年2月為例,數千名維吾爾人在新疆南部的再教育營中,排隊參加「招聘會」。在新疆其他地區的類似活動視頻中可見到人民整齊列隊,簽署合同,身著軍裝的官員在一旁監控著。大多數的勞動力轉移是通過火車或飛機運載。最近,新疆中泰集團這家名列於財富500強、主要經營化工與紡織的企業集團,就執行了將十萬名勞工轉移到和田地區的行動。(中泰化學對本文的評論要求並無回應。)

勞動力轉移有時是因應人力需求。中國最大海鮮食品集團之一的赤山集團,在2020年3月的內部通訊中,提到Covid-19疫情所造成的「龐大生產壓力」。同年10月,中國公安局反恐特勤隊、以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黨政官員(負責勞動力轉移),與集團高層會面兩次,商討如何為集團尋找額外的勞動力。不久,赤山便同意加快人力移轉至工廠的決定。赤山集團副總經理王善強在企業通訊中表示,「公司期待著新疆農民工的早日到來」。(赤山集團對本文的評論要求並無回應。)

由於被送往工廠的維吾爾人受到密切監控,因此只能透過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照片和視頻,才能一窺他們的生活。許多維吾爾人在初抵達山東時會在海邊自拍,因為新疆是地球上離海洋最遠的地方。

有些人會分享帶有悲傷歌詞的維吾爾歌曲。當然,這些可能只是一些傷感的音樂片段,但研究人員認為,他們是以這種隱晦的方式傳達苦難訊息,以繞過中國的審查制度。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2022年3月,一名中年維吾爾男子在前往山東一家海鮮廠工作的途中,坐在機場的候機室拍攝視頻,並將視頻配上了《Ketarmenghu》(《我將離去》)這首歌。而熟悉這首歌的人,會發現他的視頻恰好斷在這句歌詞出現之前:「現在敵人出現了,你該小心注意。」

一位女士發布了一段視頻,視頻中她戴著一家海鮮公司的頭帶,旁白說:「是甚麼讓我們與父母和家鄉分離、讓我們一生都充滿遺憾,還誘使全世界都陷入它的奴役之中?是的,那就是金錢。」

在一個照片輪播的視頻中,工人們將海鮮食品裝箱,旁白說著:「人生之樂莫過於戰勝曾經壓迫過你,欺凌過你,蔑視過、羞辱過、卻又比你強大得多的敵人。」

而在有些視頻中,工人們以稍微明顯的方式表達不滿。視頻中有兩名維吾爾族男子,在鱈魚包裝線上工作。

「你一個月掙多少錢?」其中一人問另一名男子。

「三千。」那男子回答。

「那你為甚麼還不高興?」對方又問。

「因為我沒得選。」那男子回答。

調查發現全球廿多國或採用了涉及維吾爾人強迫勞動的海產

海鮮供應鏈難以滲透,眾所周知。為了檢測是否涉及強迫勞動,企業傾向於交由負責進行「社會審查」的公司,由他們的審查員訪視工廠,以確保工廠符合私人勞動標准。

但社會審查通常會例行公告,這讓工廠管理人員可在期間藏匿少數族裔的勞工。審查員極少有機會親自與勞工面談。即使能夠面談,勞工也可能因為害怕報復,而猶豫是否要誠實回答。康奈爾大學勞資關係教授庫魯維拉(Sarosh Kuruvilla)分析了四萬多份審查報告,發現幾乎有一半不可靠。他說:「這種方式完全無效。」

2022年5月,頂尖的檢查公司SGS的社會審查員訪視了山東海博工廠,並未發現該工廠存在強迫勞動的證據。然而,「 不法之徒的海洋計劃」進行調查時,發現2021年有170多名來自新疆的勞工,在海博和海都這兩家姐妹工廠工作。在檢查人員巡視的當天,一名年輕的維吾爾族工人上傳了一張自己在工廠宿舍和裝卸區附近的照片。(海博工廠的一名代表在電郵中表示:「我們是一家依法合規經營的公司」。海都工廠的代表則是沒有回應此事的評論請求。)

這並非個案。「 不法之徒的海洋計劃」在調查中發現了其他案例,即維吾爾勞工在經歷社會審查的幾天內,發布了自己在工廠的照片。同時還揭露,有一半被確認涉及維吾爾勞動的中國出口商已經通過了全球頂尖的檢查機構的評估。

甚至一些獲得了「可持續性」認證的公司也卷入其中。例如,在「 不法之徒的海洋計劃」對海洋管理委員會(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認證的公司進行審視時,發現所有涉及使用新疆強制勞動的海鮮加工廠都已通過此資格。(海洋管理委員會的公共關係主管米勒(Jo Miller)承認,該組織主要依賴社會審查,而這種方式具有「重大局限性」。)

不法之徒的海洋計劃」發現,從2018年以來,中國有十家大型海鮮公司使用超過一千名以上的維吾爾勞工。在此期間,這些公司已向美國運送了逾四萬七千噸海鮮。包括加拿大海藍德食品公司(High Liner Foods)在內的美加進口商購入了這些工廠的海產品。(海藍德食品的發言人指出,他們所合作的工廠於2022年9月已經接受了第三方的審計。)

由於海鮮食品在各運輸階段都有可能混合,因此很難確切掌握最終流向。而美國公司向採用維吾爾族勞工的工廠進口商品後,又將商品送往全美國的超市,包括沃爾瑪、好市多、克羅格和艾伯森──這些都是全美十大連鎖超商。(沃爾瑪發言人表示,公司「預期所有供應商都符合我們的標准及合約義務,其中包括人權條款。」艾伯森的發言人則表示,他們將停止向海藍德公司採購海鮮產品。好市多和克羅格對本文的評論要求並無回應。)

這些進口商還將海鮮供應給美國西斯科公司(Sysco),這是一家全球食品服務的巨頭,僅在美國一地,就與超過四十萬家餐廳合作。(美國西斯科公司的發言人表示,供應商「煙台三江水產有限公司」已接受審計,並否認有「接收來自國家強制勞動轉移計劃的工人」的情況。)

此外,在過去五年中,美國政府已從涉及維吾爾族勞動的進口商,購買了價值超過2億美元的海鮮,用於公立學校、聯邦監獄和軍事基地。(美國農業部發言人表示,聯邦機構在可能的情況下,皆被規定要從美國水域採購海鮮,但監督組織表示,由於豁免條款的存在,很多海鮮實際上來自中國。)

美國並不是唯一,根據「 不法之徒的海洋計劃」調查,還有超過20個國家,都進口了涉及新疆勞動的海鮮。

專家表示,為了解決美國這種情況,聯邦海產進口監測計劃(Seafood Import Monitoring Program)必須調整。這項法律的目的是為了查找非法捕漁,因此要求進口商詳細記錄漁獲捕獲點到進入國土的過程。但包括魷魚和三文魚在內的幾個主要物種,都未被納入監測範圍,而且這一計劃的原意並非查獲強迫勞動或相關的虐待行為。

美國大學責任研究中心的吉爾哈特(Judy Gearhart)主張,法律應該擴大範圍,要求中國公司及美國採購商提供中國加工廠內更詳細的勞工信息。維吾爾族專家墨菲(Laura Murphy)等人則呼籲,企業需執行更有效的人權盡職調查,以檢測中國的國家強制勞動。反奴隸制國際組織的克蘭斯頓(Chloe Cranston)則表示:「全球競相要求企業進行基本檢查,以偵查出新疆強迫勞動和其他形式的剝削行為,但美國在這方面卻相當落後。」

喬治城大學法學教授史湯伯格(Robert Stumberg)表示,維吾爾族勞動法具有「強大效力」,美國政府已經對太陽能板、汽車零配件、電腦芯片、棕櫚油、糖和西紅柿實施了這一法律。史湯伯格表示,接下來該怎麼做已經一清二楚。

他說:「海鮮應該是下一個。」


**********
本篇報道由位於華盛頓特區的非營利新聞組織「 不法之徒的海洋計劃」製作。感謝Ian Urbina、Daniel Murphy、Joe Galvin、Maya Martin、Susan Ryan、Austin Brush和Jake Conley共同報道與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