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農村部雖然上周表示,今年糧食豐收已成定局,但是中國湖南、江西及湖北產糧大省的米業公司卻傳出糧食減產導致價格上漲的情況。居住在中緬邊界的人士說,向緬甸購買的糧食,將於近期運抵中國。有獨立學者認為,糧食危機是中國面臨的現實問題。(喬龍/胡凱文 報道)
中國央視網上周四(22日)引述中國農業農村部發布的公告,今年前三季度,夏糧、早稻雙雙增產,產量達到3402億斤,比上年增加44.8億斤。秋糧收獲接近八成,豐收已成定局。預計全年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然而,玉米等糧食收購價格卻出現每噸上漲1000元人民幣,每噸最高超過2600元,創4年來新高。
網民「默默」上周六(24日)在社交平台推特發出江西、湖南及湖北三個米業和糧油公司給客戶的書面通知,提醒糧食價格處於上升期。江西一家糧食公司給客戶發出的通知說,因今年受疫情及自然災害影響,全國幾大產糧區臨收割季節時,又連下兩個月雨,所有稻穀均受到較為嚴重的影響,總體大米產量對比往年約銳減百分之三十。
該通知預計,未來每噸大米最少漲幅在200-500人民幣(約30-75美元)之間。湖南一家米業公司稱,今年糧食收成全國性減產,現在稻穀市場競爭惡劣。因此大米價格按照當天稻穀收購價格,一車一定價。而湖北一家糧食公司的"調價通知"稱,由於糧食減產,原糧價格大幅上漲,新谷收購困難,從即日起大米和相關產品價格上調,價格以當日報價為準。
另一方面,據中國農產品期貨網消息,數個月前,緬甸43家大米出口公司獲得中國海關總署認可,獲准向中國出口大米。緬甸大米總協會負責人表示,獲得中國海關總署認可的公司數量增加,對緬甸大米的出口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居住在中緬邊境城市瑞麗的商人楊先生周一對本台記者說,近期已有糧商從緬甸進口大米等農產品。
楊先生:昨天還在跟我們這邊的傣族人聊天,我這邊與緬甸是邊境。據說最近幾天,第一批從緬甸進口的第一批糧食就要過關了,好像量不大。可能以後緬甸是最大的糧食進口國。我在這邊還好,即便沒糧食,黑市還能買到,內地就不知道了。
江蘇南京農民李濤本周一(26日)接受自由亞洲電台採訪時說,今年除了遭遇特大洪災和新冠疫情,耕地流失也是造成糧食減產的原因。
李濤:中國的糧食產量,本身很難自給自足,很大一部分依賴進口。農村城鎮化導致大量農田被破壞和侵佔,加上今年大面積洪澇災害,我認為糧食短缺危機是不可避免。
今年以來,中國遭遇武漢肺炎疫情和特大洪災,二十多個省份受災,有些地區農作物被沖走,經濟損失慘重。
江西獨立學者潘恩科接受本台記者採訪時說,今年國產糧食減產,很多農民囤糧造成收購困難。
潘恩科:中國的疫情導致農業減產,還有全國幾十個省份洪澇災害導致農業減產,包括後期連東北的大糧倉都受災害天氣的影響,還有一些麵粉廠找不到小麥供應,所以說,現在中國面臨的糧食危機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上周三(21日),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農業農村部總經濟師、發展規劃司司長魏百剛在會議上表示,今年糧食豐收已成定局,預計產量達到歷史最好水平。但是官方並未解釋為何民眾出現缺糧恐慌心理,以及糧食價格上漲原因。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