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媒體近日報道,由香港前特首董建華任主席的「中美交流基金會」,企圖藉資助著名學府和智庫等機構,左右美國政策和輿論,其中德州一所大學已經拒絕了有關的捐款。有學者分析,在紅色滲透的背景下,這種被視為抵抗中國在美國影響力的情況,會愈來愈多。(文宇晴 報道)
由香港前特首、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擔任主席的「中美交流基金會」,近年向多間美國大學捐款。
美國《華盛頓郵報》近日報道,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in Austin)於上周拒絕接受「中美交流基金會」的捐款。報道指,該分校於去年8月開設了「中國公共政策中心」後,曾經在中美交流基金會任職的行政總監法爾斯坦(David Firestein)便向大學提出,基金會能成為捐款人之一。
德州參議員克魯茲於1月初發出公開信,表示若接受中美交流基金會的金援,可能令中國有機會進一步宣傳及降低大學的信用。同時亦有不少大學教職員憂慮,中美交流基金會與中共關係密切,若接受捐款會影響大學的學術自由,或是增加中國影響美國學術研究的渠道。
校長范韋斯(Gregory Fenves)於是便發起調查,並與情報官員及專家會面進行評估。上周五(12日)范韋斯決定指校方早已決定拒絕接受任何來自中美基金會的捐款。
就有關情況,本台向「中美交流基金會」致電了解,但接線的工作人員表示,暫時沒有任何回應。
工作人員說︰基金會暫時沒有任何回應。
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王軍濤於周一(15日)向本台表示,過去可能純粹是經濟角度的商業滲透,但是隨著習近平接掌後,這種隱藏的滲透愈來愈明顯,因而才會讓美國等西方國家察覺。
王軍濤說︰開始進入時,只是有些有官方的背景,這種背景更像是中國大陸在擴展自己商業帝國行為。但是在習近平上台後的趨勢,就是要把這些已經在美國和西方國家滲透的中國公民、私營公司和組織,把這些資源整合,賦予共產黨的需要。
王軍濤分析,不排除在這種「紅色滲透」的背景下,美國的機構或學術團體拒絕有中共背景的資金融入。
王軍濤說︰美國社會就是難以分別中國公民,或是私營的機構,是不是會威脅到美國的國家安全,或是社會以及其他公民的安全。所以在這種顧慮下,我覺得可能有愈來愈多的美國機構會考慮到這個因素。
中美交流基金會於2008年在香港設立。據其官網簡介,基金會是一個由私人資助的,非政府、非營利性的實體。
香港《蘋果日報》去年亦曾經報道過,翻查美國國會紀錄,發現中美交流基金會每年聘用三至四家公司到美國國會進行游說工作,議題大多涉及中美關係。基金會過去五年在此範疇花費逾2千200萬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