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中國第三季經濟增長4.9% 增速大幅放緩遜預期

0:00 / 0:00

全球需求於疫情後期急增,中國經濟在年初開始一枝獨秀,出口訂單爆升。但由第二季開始,原本處於強勁復甦勢頭的中國經濟急轉直下。中國第三季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增長4.9%,跟第一季和第二季比較大幅下跌。學者認為,經濟放緩的原因與疫情及限電措施,加上房地產等危機有關。

中國國家統計局周一(1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今年第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4.9%,比一季度的18.3%急速下跌13.4個百分點,比二季度的7.9%亦有顯著下跌,而且跌幅比大部分預測的還要大。

學者:真實經濟狀況比官方數據更差

關注中國經濟環境的時事評論人蔡慎坤認為,中國官方公布的第三季度增長數字,雖然低於市場預期,但是仍然含有「水分」,因為這與中國整體經濟形勢並不吻合。

蔡慎坤說:因為我們看到第三季度,全國普遍陷入停電或限電狀態。還有因為疫情的影響,動輒封城、封路。餐飲行業,特別是旅遊行業基本上陷入停頓狀態。人們出行、消費等都受到影響的情況下,還有工廠不能正常開工。

蔡慎坤又說,目前除了少數出口企業有一個好的表現,其他行業都面臨原材料漲價等各種艱難處境。面對水災、能源短缺、工業及建築行業原材料價格上漲,中國經濟卻出現穩定的增長態勢。蔡慎坤表示,外界已無從判斷中國經濟增速的數據依據的是甚麼。

蔡慎坤說:看零售業的數據都是大幅度下跌,旅遊行業就更不用說了。工業、農業、第三產業都處於停滯狀態或蕭條狀態。前三季度9.8%的增長當然是跟去年無增長的狀態比較,這樣的比較沒甚麼實際意義。

洪災、政府打壓科技與房地產 導致經濟重創

過去半年,中國行政部門響應習近平的「共同富裕」方針,打擊科網行業,對科技、校外培訓和房地產行業進行全面整頓;另外由於政府過度干預能源市場,令市場供需出現嚴重錯配,直接導致全國性電荒;以及新冠疫情、半導體短缺和港口關閉造成的供應鏈中斷,都重創中國經濟。

經濟學者司令對本台說,中國官方公布的今年前三個季度的經濟增速並未達到預期,更可謂差強人意。

司令說:去年,中國仍然達到2%和4%以上的GDP增速,現在的疫情得到緩解,預期的GDP增長應該達到8%以上。這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與疫情有關,疫情並未如政府對外所言,得到有效控制。另外,在疫情後期所進行的宏觀調控政策,所引發的體制性的消極因素反彈,正在逐步顯現。

司令認為,校外教培機構被關閉,外資加速撤離中國,導致失業人數增加,購買力下降等負面因素也導致經濟增速放緩。

經濟學者:第四季度經濟仍不樂觀

《路透社》引述中信證券研究員馬漢平稱,過去半年中國面對的負面因素仍會持續,展望第四季度GDP同比可能會繼續下降到3%左右,不過全年還能在7.5-8%之間。

中國統計局就說,今年首三季面對複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中央以科學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強化宏觀政策跨周期調節,有效應對疫情和汛情等多重考驗,國民經濟持續恢復發展,主要宏觀指標整體處於合理區間,就業形勢基本穩定。

中國國家統計局發言人付凌暉表示,內地樓市總體平穩,無論投資、銷售及樓價都趨穩,加上經濟持續復甦,主要宏觀指標處於合理區間,就業形勢穩定,有能力完成全年預期目標。

記者:喬龍/沈彥恒 責編:張薇 網編:林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