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政府內閣會議投票一致決定,阻止中國台海集團收購德國精密機械製造商萊菲爾德,理由是有關併購案會「危及德國的公共秩序與安全」,這是去年新《對外貿易法》通過後中資併購首次觸礁。評論人士認為,中方併購行為背後是政府操控之手,西方社會已經開始警示,並將進行聯合防禦行動。(吳亦桐 / 程文 報道)
德國政府默克爾內閣在周三(1日),否決了中國煙台台海集團對德國精密機械製造商萊菲爾德金屬旋壓機製造公司的收購案。
德國經濟部人士對媒體透露,儘管台海集團在會議前最後一刻撤回收購要求,但德國政府仍作出防禦性舉措;周三在德國副總理兼財長肖爾茨主持的內閣會議上,部長們一致決定阻止併購案。
有關決定是在政府審查之後怍出,審查研究收購可能帶來的國家安全問題。政府部長們得出的調查結論,認為交易可能會「危及德國的公共秩序與安全」。
今次是德國引用去年通過的新《對外貿易法》,首次否決中資收購案。根據法案,歐盟以外的投資方在德國境內的股權達25%的併購案,就會受到德國政府的審查。德國經濟部上周曾表示,可能會尋求降低25%股權審查門檻。
德國墨卡托研究所副總裁、中國外交政策研究項目負責人胡謐空(Mikko Huotari)表示,萊菲爾德生產的是一些真正頂尖的機器,德國非常清楚中共在有關2025規劃下,想達成製造業領導者這個目標所帶來的威脅;德國DIW經濟研究所負責人弗拉茨捨也質疑,台海集團願意高價出資購買德國公司的目的,認為德國政府的阻止可能是正確的舉措。
德國法學學者、《歐華導報》主編錢躍君對本台表示,秉持自由市場經濟的德國,漸漸看清中國企業在德國收購背後的中國政府操控之手,很多中國企業近年開始收購德國高尖技術企業,令人擔憂中國會將這些企業民用技術轉為軍用。
錢躍君說:西方一直堅持自由市場經濟,但現在碰到了新的問題:涉及到中國企業到西方來收購,它背後總是有一個國家的影子。西方很多高精尖的技術通過企業合併的話可能會放走這些技術,更重要的很多產品可以用在民用上,也可以用在軍事上、國防上,如果被中國買去的話會導致技術外流。如果涉及到德國安全的威脅,德國政府有權力阻止,至少是進行審核。
德國媒體人、中國問題專家史明接受本台訪問,指德國作出阻止已經稍顯遲滯,帶有中國政府背景的資本已在德國呈現一定的規模,譬如海航收購德意志銀行近10%的股份,美的收購德國庫卡機器人公司等。
史明認為德國政府在「亡羊補牢」的措施後,未來應該能夠與歐盟國家、美國、加拿大、英國協同,比如在高精尖技術、電網、雲端技術、可轉軍用的民事領域共同構建防衛牆。
史明說:德國目前否決了中資收購一家機械企業,德國起步得太晚了,另外就是她有沒有一個明確的負面清單,這個也不清楚。畢竟德國現在開始了,未來整個西方集團在整個國家貿易敏感區域,特別是技術保護這個區域裡面,還會有一系列補充的措施出台,我期待德國能夠保證這個壁壘能夠真正起作用。
中共官媒《環球時報》報道中指德國此舉為「貿易保護主義」。但西方輿論則一片贊同,他們認為否決的背後,是德國政府對北京更尖銳的新路線。
總部在德國阿倫市(Ahlen)的萊菲爾德公司,是生產汽車、太空和核工業所需精密機械的主要生廠商之一。成立於1996年的台海集團是中國核能領域的領軍企業,業務包括核電設備製造、有色金屬冶煉、航空材料研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