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瞞參與「千人計劃」罪成獲判 惟西方學界警覺仍不足

0:00 / 0:00

美國科學家、哈佛大學教授利伯(Charles Lieber)因隱瞞被「千人計劃」招募,擔任中國武漢理工大學「戰略科學家」並獲豐厚報酬,罪成獲判。輿論認為是美國打擊中國滲透一項重大勝利。但有評論指,西方學界警覺性仍然不足,法律上也存在漏洞。

美國司法部周三(26日)宣布,哈佛大學化學系前主任利伯被判刑,原因是他隱瞞與中國「千人計劃」、武漢理工大學的關係,及未如實報告從武漢理工大學獲得的收入。患癌的利伯最終被判監兩天(因被捕後被拘禁兩日服刑畢)、軟禁六個月、兩年監督釋放、罰款5萬美金及追繳3萬3千6百美元稅款。

現年64歲的利伯為知名納米專家,曾擔任哈佛大學 「利伯研究小組」首席研究員,該小組在 2008 年至 2019 年間獲得美國政府逾1500 萬美元的研究經費。

但在哈佛不知情下,利伯於2011年成為武漢理工大學的「戰略科學家」,開設了中國銀行帳號,每月獲5萬美元薪酬和最高15萬8千美元生活費,及150萬用於聯合研究的經費。2012至2015年,利伯更成為中國「千人計劃」招募學者。而利伯沒有在報稅時報告這些來自中國的收入和銀行戶口。

2020年1月,利伯被捕,並一直否認控罪。2021年12月,美國聯邦陪審團裁定利伯罪成,罪名包括兩項虛假陳述、兩項製作和簽署虛假所得稅申報表,及兩項未向國家稅務部門提交外國銀行帳戶和金融帳戶報告(FBAR)。

曾任職美國能源部下屬實驗室、目前在大學任教的華人科學家Vader向本台表示,利伯案反映中國滲透美國學界,及透過剽竊技術實現彎道超車,而美國方面對此警惕不足。

2014年,利伯(右)訪問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並獲「分子科學前沿講座教授」聘書。(中國科學院化學分院官網)
2014年,利伯(右)訪問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並獲「分子科學前沿講座教授」聘書。(中國科學院化學分院官網)

Vader說:從利伯本人以及其他案件中當事人,還有美國大學的反應,美國大學及研究人員對中國政府「非傳統滲透方式」和盜竊知識產權行為警惕性依舊不高,在長達近40年的時間裡,中國政府通過各種方式招募美國知名學者、研究人員,從而實現非傳統的知識產權與技術盜竊。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在人權方面記錄也愈加惡劣,但是一貫以「實現社會正義與良知」為己任的美國大學和研究機構以及眾多學者,卻從未質疑與中國的合作。近幾年中美關係緊張的背景下,大學與中國機構,尤其中國政府合作有縮減趨勢,然而大學和很多研究人員卻落入中國大外宣圈套,要終結作為邪惡獨裁幫兇的道路依舊漫長。

另一位美國高校學者藏拙接受本台採訪時指出,美國至今尚未立法直接有效阻擊本國學者與中國「千人計劃」的合作,該漏洞被中共利用,西方學術界應考慮與中國「脫鉤」,莫成為中共對內鎮壓和對外擴張的幫兇。

藏拙說:利柏被判刑,因為撒謊,反而不是因為參與了「千人計劃」,這是一個比較悲哀的事情;中國「千人計劃」打著引進人才的旗號進行技術竊取,我們科學家應該注意學術倫理。中國的所有學校其實都是被中共控制的,科學家以任何形式與中共合作,最後都會變成被中共收買、被中共利用、被中共所拿捏。中美不僅僅是經濟上脫鉤,科研啊各個方面都應該做好與中共脫鉤的準備。

輿論認為利伯案標誌著「中國倡議」(China Initiative)取得了一項重大勝利。

「中國倡議」由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執政期間發起,旨在打擊涉嫌中國經濟間諜活動和研究盜竊行為。此前,檢察官在追查多宗「中國倡議」案件時碰壁,多名受查華裔學者最終被免於起訴和無罪釋放。前年9月,被控隱瞞與中國合作關係的田納西大學華裔教授、納米專家胡安明被判無罪;去年 1 月,美國檢方撤銷了對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陳剛的指控,陳剛長期擔任中國延攬人才計劃中的「海外專家」;今年初,曾成為中國「長江學者」的堪薩斯州大學教授陶豐被判以在押時間折抵刑期,並獲釋。

美國司法部擔憂該計劃助長對亞裔學者的偏見,在去年初因此終止了計劃。

記者:吳亦桐/程文 責編:畢子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