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宗教界「Me Too」運動 九個月內至少55宗性騷擾
2018.06.25
「Me Too」反性騷擾運動吹到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的調查中,至少有55宗涉及教會性騷擾個案的受害人,挺身指出曾遭受性騷擾,事發在去年8月至今年4月期間,反映教會性騷擾問題嚴重。調查機構表示,教會的階級及權力觀念容易導致性侵事件;亦有關注婦女性暴力組織認為,教會有責任制訂防治性騷擾的政策。(劉少風 報道)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性別公義促進小組周日(24日)公布《不再沉默——收集教內被性騷擾經驗研究報告及獻議》研究,機構在去年8月至今年4月透過網上問卷的方式,讓受訪者按個人願意披露的幅度作回應,調查發現有至少55宗涉及教會的性騷擾個案,當中有1成7受害人被強迫進行性行為。
基督教協進會助理執行幹事曹曉彤表示,受訪者來自不同教會,結果反映教會內性暴力從未停止過。她又指,教會內階級分明,受害人受性騷擾後都不敢尋求協助,或者只願意在教會內解決事件,而教會通常會不了了之。
曹曉彤說:本身教會的架構其實是比較階級分明,層級分得很清楚,其實性騷擾的出現及權力也有很大關係,我們這次看到很多加害者,很多時都是牧者、導師,一些地位可能比受害人高,在這個情況下,(加害者)可能藉著眾人對他的信任,很容易就會傷害一個較弱勢的人。
本台記者嘗試聯絡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希望了解問卷的詳細內容,但接聽的職員表示,不方便披露涉事教會及受害人的資料。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校牧王家輝牧師對本台指,教會的角色有如家庭,界線有時較為模糊,加害者可能會以關心為名而性騷擾他人,令受害人感到混淆,質疑是否真的受性騷擾。
王家輝說:教會與其他的團體有一些分別,教會比較像一個大的家庭,大家認識的時間可能較多,如果有一些人別有用心,有一個模糊的界線,就有機會出現所謂性騷擾。比較多(受害者)未必是不敢(發聲),而是可能考慮到關係的問題,組長、導師、牧者,都應該是他們(受害者)比較尊重的人,如果做這件事(發聲)好像破壞了他(加害者)的名望,或者破壞了他過去對自己的一點關心。
博愛潮語浸信會東頭堂的一名女教友,早前在社交平台facebook發文指牧師倪立賢持續多年非禮多名女教友,事件引起社會關注。王家輝認為,受害者是因為未能承受壓力而利用社交平台發聲,事件對社會起警剔作用。
王家輝說:特別是對教會,你以為有一些事用自己的方法處理,但原來當你處理得不好的時候,今時今日的社交平台或者媒體的報道,其實可以監察著你,你一定要去面對。博愛潮語浸信會的情況,是長期都處理不到,去到一個臨界點爆發出來,就用傳媒去將這件事引起關注,所以變成大家都要一起去面對。
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風雨蘭總幹事王秀容表示,組織在過往17年接獲大約3500宗性侵犯和性騷擾求助個案,當中涉及教會的佔50宗,她相信受害人傾向在教會內尋求協助,沒有向外求助,令機構收到的求助個案相對較少。
對於應該如何處理教會內的性騷擾問題,她認為教會有責任制訂處理性侵投訴的指引及政策,讓受害人知道有權作出投訴。
王秀容說:其實也是要制定一些防止性騷擾的政策及有關的投訴渠道,要嚴正處理性騷擾的投訴,或者教會入面安排培訓,肯定幫到信徒,在教會面對這些事的時候,至少教會會先處理,因為一般信徒很難遇到這些事就去報警,或者去平機會。教會在會眾間做一些教育是更加重要。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表示,在現有架構下,難以獨立調查涉嫌性騷擾的牧職人員,他批評香港教會處理性騷擾的手法拙劣,沒有專業知識協助處理,亦沒有仿效北美洲的教會,訂立政策應對教會性騷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