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送中」至今最少14名港人成功獲加拿大批出政治庇護,當中不少人有高學歷或屬專材。其中一名流亡港人Navi接受本台專訪,疫情下失業9個月的他,獨自開發2D電腦獨立遊戲,故事主題是尋找廢墟中的香港記憶。製作遊戲除了維生,Navi更希望用遊戲與港人溝通,刺激玩家思考,並讓外國人了解香港。(文海欣 報道)
正獲加國政治庇護的港人Navi,昔日在一間香港遊戲公司工作,收入穩定。然而於「反送中」時期擁有倉庫的他,過關中國時一度被公安拘禁,雖然被警告後獲釋放,但返港後仍被港警跟蹤,其後甚至曾在示威現場被捕。他最終在2019年尾決定流亡至加國。
抵埗加國後,Navi一度受罪疚感折磨。
Navi說:因為大家都在做同一件事,應該承受同樣風險,但現在有人承受比我更多,我卻像叛徒逃走了。
疫情下失業至今 靠一技之長闖新天
逃至加國後3個多月,成功申請工作許可證。當時正值疫情初期,有酒廠臨時轉型,生產消毒酒精。他工作約4個月後,因酒精需求量大跌,Navi被裁,失業至今9個月,目前依靠政府疫情失業補貼支撐生活。
面對生計問題,他決定用一技之長嘗試尋找出路及繼續未完成的目標──創作獨立遊戲。
他獨自設計開發一款2D偵探冒險類遊戲《Man Without Organs淨體》,編程式碼、寫稿、繪圖、音樂等一手包辦。

故事假想 香港已成廢墟 「 記錄香港淪亡的記憶」
遊戲故事發生在一個假想的未來,香港已成廢墟,「記錄香港淪亡的記憶。」玩家化身為「淨體」,透過尋找及重組「香港被毀滅前的記憶」,從中思考被毀滅的原因及回想昔日的故事,再讓玩家賦予「淨體」新的意義。例如當中有故事線講述抗爭者的心路歷程,或家人對抗爭者的看法。最終玩家要「使廢墟從記憶中解放,迎接下一個紀元。」

用遊戲與港人溝通 不同形式提供思考過程
別人用文章、相片等記事,Navi則選擇用遊戲表達。原因是他認為,大多媒體以單向形式發放資訊,相反他覺得透過遊戲,遊戲創作者可以透過彈性方式,讓玩家經歷獨立思考過程,明白當刻不同持份者的立場。玩家有不同理解及選擇,從而觸發不同遊戲劇情。
Navi說:例如一些人對抗爭手法的理解,抗爭是否應該沒有底線?如有,底線應設在哪裡?所承受的後果又是甚麼?我們如何面對失敗?例如現在經常討論應該保存實力移民還是繼續留在香港出力。有好多這類反思,未必有既定立場指哪一種決定或說法較正確,而是記憶可以展現討論環境,將當時時空的人的想法展現。
Navi認為現在民主運動放緩,是合適的時候思考。他希望透過遊戲與香港人「溝通」,並讓外國人更了解香港。
「記憶是港人身份象徵及希望」
他多次提及記憶非常重要,他認為只要記憶仍在,就能把文化繼承,而這隻遊戲記載了港人的記憶。
Navi說:簡單舉一個負面例子,有人經歷「反送中」後有創傷後遺症,這會不停喚醒他。就是一個這樣的文化背景,他的身體經歷了這件事,記憶就會伴隨一生。不需要強行塑造文化過程,就已經保留了,我們的身體有作為對香港的記憶,文化就能繼存。
7 月 1 起眾籌望成功發行
因為他現居於法語區的省份,居民以法語為主要溝通語言。該省甚至會提供免費法文課程,他正一邊製作遊戲一邊自我增值,因此亦希望應用法文至遊戲中,讓更多人接觸。
遊戲預定於7月1日在「kickstarter」展開眾募,除了補助生活費,他希望有更多資金,邀請更多專業人士一起創作。短期計劃推出至「Steam」遊戲平台,語言方面將支援中文、廣東話、英語,並計劃將製作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