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萬人大遊行、大埔連儂隧道、理大圍城,2019年發生的種種事情,無論是悲是喜,都標誌著這一代香港人的集體記憶。其中散落各區的連儂牆,更是不少港人親身參與的歷史見證。在反送中運動期間,港人攝影師Grogu曾與其他攝影同行紀錄了無數個抗爭時刻,當中更走訪各區,為近百幅連儂牆拍下影像紀錄,試圖保存香港民主抗爭重要一頁。
「連儂牆」的概念始於1980年代的捷克,當時捷克人民在首都布拉格的修道院大廣場的一面牆上,透過各式塗鴉表達對共產主義政體的不滿,以和平的抗爭手段表達對民主自由的渴望。香港的連儂牆則初見於2014年雨傘運動的金鐘佔領區,並於2019反送中運動散落全港18區。

連儂牆成功聚集了不同背景、互不相識的香港人走在一起,透過在牆上留下的一字一句,訴說自己的感受。Grogu和其他攝影師走訪港九新界,走訪了近一百幅連儂牆,共拍攝了超過100GB的相片,記錄了民眾踴躍表達意見的盛況。Grogu說:「當時有位朋友問我,說我既然喜歡攝影,看到連儂牆周圍開花,數量眾多,會否可記錄下來。於是我從那刻開始啟動了這件事。」

Grogu :連儂牆令社區關係更緊密
Grogu回憶起在連儂牆遇見的人和事,不少仍然印象深刻:「(其中)筲箕灣巴士站遇到約十一時多,見到有社工朋友和其他手足一起修補被其他人破壞的連儂牆,那個時間社區的關係緊密了很多,那種感受很親切,亦深深感受到大家的共鳴感。」另一個令他難忘的地方是大埔連儂隧道,他形容連儂隧道規模之大,就算走馬看花亦需要花上五分鐘才能走訪一圈。而因為攝影的關係,他在那裡仔細看遍每個角落,最終逗留了約三小時。
拍攝周梓樂遇害現場歷歷在目
Grogu在拍攝期間,亦經歷轟動全城的「周梓樂事件」,當時他在悲劇發生後,即時趕到將軍澳,記錄了尚德停車場氣氛沉重的一刻:「(通往)尚德停車場沿途很多人已聚集在天橋上,男女老幼,甚麼年紀的人都有,大家都目光呆滯地站在天橋邊向外望,而天橋下的地面則布滿著發泡膠和磚頭,車輛不能駛進。我花了很多時間問人才找到事發現場,現場環境很震撼,除了memo紙外,有很多人蹲下摺紙鶴,環境很寧靜及沉重。」Grogu形容自己當時盡力記錄現場環境,現在回看仍然非常感觸。

現已身在加拿大多倫多的Grogu,為了讓這段歷史不被遺忘,於多倫多舉辦《Memo-Ries! 牆話短說》互動攝影展,期望鼓勵觀眾留下所思所想,一同寫下歷史見證:「我們一直很想讓大家知道連儂牆是怎樣一回事,是一個給自己的提醒。對於非港人的其他族裔,他們未必很了解現場環境,亦不知道為何會有連儂牆。(展覽)可讓大家有個感覺可知道,整件事未升溫之前,到底香港人是用哪些和平方法去表達自己,我想讓大家知道前因是甚麼,而非只看結果。」
續辦攝影展望承傳信念
策劃展覽期間,Grogu得悉捷克港人團體「我哋」正營運藝術基金,鼓勵大家以藝術承傳香港人信念,Grogu形容雙方一拍即合,「過程間他們都給我很多建議及支持,其實大家都不是同一個時區,而可一起做同一件事,是很universal(普及)的事情。有那種(連儂牆)的感覺回來,見到大家即使是四散、流散了的人,不代表我們已經切斷連繫。」Grogu又形容今次展覽只是他計劃的第一步,他正籌備於世界不同城市繼續舉辦香港連儂牆的攝影展覽,每次展出不同的作品之餘,亦打算收集各地離散港人於運動期間拍下的照片,讓這些珍惜的回憶在世界各地得以繼續保存下去。
記者:胡彗藍 責編:李榮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