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策組連串措施受非議

香港特區“中央政策組”突然提出接管社會研究經費的審批權,引起部份學術界人士的疑慮,擔心審批撥款可能出現私相授受及成為政府政策的宣傳工具。但亦有學者認為,有關的憂慮現階段只是推測,暫時無真憑實據。(劉雲報道)

0:00 / 0:00

中央政策組的工作是政策研究及分析社情民意,向香港特區提交意見。一向親中形象旗幟鮮明的前特區籌委會副秘書長邵善波,今年7月接替退休的劉兆佳出任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後,被指言論惹火,風波不絶。他曾揚言要參與輿論討論、及委聘顧問對政府公職任命有參與權,一系列主張受到政界人士猛烈批評後,本月初再火上加油,宣布要從研究資助局手中,取回公共政策研究的審批及撥款權,訊息立即引起學術界強烈不滿。

曾經獲得38萬港幣撥款資助,進行2年空氣污染指標適用性的城市大學建築系副教授盧偉真坦言。

"會有擔憂因為學術界研究是學術自由。不能(把研究項目)隨意加減。"

曾出任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10年的劉兆佳對制度的轉變也感隱憂。劉兆佳較早時接受香港"明報"訪問時便謂,中央政策組一旦不再保持客觀立場,會為社會把錯脈,而中央政策組可以提供資料,加強官員推銷政策時的說服力,但很難走上前線鼓動民意。中央政策組且已凝聚了大批學者做政策研究,若不以禮相待,會惹來更多反對聲音。

曾是中央政策組顧問的練乙錚更直指,制度改變後,將會以學術研究滿足政治結論,沒客觀中立研究,傷害政府管治。

不過,同樣曾取得資助研究的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羅致光卻謂,制度的轉變只不過是一種東西,突然間失去而已。

"我沒隱憂,我只覺得沒了一樣東西。中央政策組本身也有些資源,它可邀請研究中心、學者及智庫做研究。"

他指,過去的評審架構組成是由海外及本地學者負責,但是,審批本地公共政策研究時,本地的學者人數會多一點。若該研究學者與審批學者同屬一所大學時,該審批學者更會自動迴避,交由別所大學的審批學者負責,以免有利益輸送之嫌。而計劃的目的,是鼓勵更多香港的學者就本地的公共政策,多做研究,因為是類研究一直欠缺吸引力,研究結果難在學術論文刊物上刊登,學界難以取得學術地位的確認。由一群學者同儕做評估,誘因便出現了。

"最重要的誘因就是多一個確認。可是,純粹中央政策組做的就沒有這誘因。由中央政策組做,主導者便純粹是政府主導,並不是學者從研究的角度做主導。"

至於學術自由方面,他更斬釘截鐵地說,制度的轉變與學術自由無關,因為學者仍有選擇權做與不做,不過,他擔心萬一研究課題也是由中央政策組訂定時,學術自由會受到侵蝕。

"是窄了,是窄了,是窄了,這是肯定的因為主動是來自,只是政府的架構,跟由幾千名學者主動建議的研究範圍,是两回事。"

然而,他相信仍會有喜歡做合約式研究的工作,且更以學者身份不願作出任何推測的想法。

"任何人對邵善波有任何不好感或對現有中央政策組,都完全是一個估計,這沒有客觀的證據。會否找好友?找愛國學者?這些都是估計。"

公共政策研究撥款計劃其實始於2005年,首任香港特首董建華在其施政報告中提出,當時董建華述明錢交予研究資助局做公共政策研究,並沒提及中央政策組,可是,最終該筆錢交由政務司長辦公室下的中央政策組負責保管及撥款給研究資助局,過去數年間,每年批出約廿個研究項目,主題由本土以致中港融合,民生以致政治及經濟發展,負責的大學學者更由本地以致中國境內大學都有。

不過,中央政策組本月初突然宣布,下年起,公共政策研究計劃的資助審批權將由研究資助局收回,獲資助的對象更由教資會的八所大學擴展到自資院及民間智庫。中央政策組更會自定研究題目。中央政策組解釋計劃的變動,是為了更適時及對應問題的研究,要與時並進,為政府政策塑造更強大的理論基礎。不過,發言人說會有客觀標準及學者參與,兼按既有原則進行。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指,已進行中的一項3年資助計劃突然間被腰斬,對改變運作模式抱有憂慮。他擔心,邵善波把研究款項的受惠者擴濶到民間智庫,難免予人有私相授受的聯想。

"若果沒有具說服力的理由,大家很自然想到這是否私相授受的過程,這對學術界不好,對香港政府整體的形象都是非常的差。"

他更謂倘若做的研究題目是由政府訂、錢是由政府給、做的方法甚至結論都可能受政府左右

"大家對研究或調查的結果的印象都會大打折扣,我們還能否信任這些結論呢?其實,會否先有結論,之後才做過程?即用學術的研究做包裝,實際上是政治宣傳,這對學術是非常大的打擊。"

他認為研究政府施政有其重要性,學術研究儼如一面鏡子,若發現有不妥之處,該政策需再進行整理。不過,隨著制度的轉變,該面鏡子的功能改變。

"將來的全部變成魔鏡,魔鏡展示出來的全是美化了的影象,政府做所有的都是好的。這些學術對政府而言,有何參考作用?這只會變成自我陶醉。"

較早時,葉建源對邵善波致公開函,表達對中央政策組操有生殺大權,左右研究方向的權力,令學術界難以避免政治干預的憂慮提出抗議,質疑邵善波企圖利用公帑扶植親政府智庫,令原有的制度被侵蝕。他覺得,有關制度的運作,中央政策組可與學術界商討,找出一個合適的方案。

"我們若重新設計撥款的模式,其中一個方式是政府可提出某些題目或範圍先做,望得到學術界的回應。這做法卻不能成為審批的過程都在政府部門上。倘審批過程在政府部門,這便會變成政府可選擇自己喜歡的學者。這代表(政府)決定整個研究或整批研究的結果會是怎樣。"

他更擔心學術自由可粗暴地干預後,其他的地方也可能會出現。

"長遠而言,政府會否覺得自己也有角色呢?既然在公共政策研究上自己也可審批,其他的研究範疇,他又可否插手呢?大家都需要警惕。"

葉建源更用肯定的口吻謂,稍後會在立法會大會或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再追問中央政策組單方面,取締研究資助局撥款及審批公共政策研究的角色,是否有違反程序,越俎代庖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