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淪為‘生仔港’,本地孕婦瞓走廊。”(反對內地孕婦來港產子遊行)
“就是不是那麼大的事情,那麼小的事情也做不好。”(地鐵進食罵戰)
“道歉,道歉,道歉,道歉,道歉……”(D&G抗議)
“根本他們是蝗蟲我覺得難聽點說。”(香港市民)
“我再次說,香港人很多是狗。”(孔慶東“狗噏論”)
“蝗蟲是你全部死返內地,來力守我屋企,永沒言死。全部禍害皆因你……”(網民改編反蝗歌曲)
香港一直以來被譽為是購物天堂,其中九龍尖沙咀的廣東道,因匯聚了眾多國際知名時尚品牌的店舖,是遊客訪港的必到景點。
今年元旦過後第一個週日,廣東道上突然人頭湧湧,不過與平時不同,當日聚集在這裡的並不是遊客,而是針對意大利時裝名店D&G在香港的分店一方面禁止當地市民在店外拍照,同時准許大陸遊客攝影,數千名香港市民當日響應網上號召到這家店外抗議。
抗議者將廣東道包圍致水洩不通,他們幾乎人人都帶上相機、電話,專門對準D&G拍攝,示威者中有結婚的新人故意站在店門拍攝婚紗相、有畢業生則穿上博士袍在店外留影,又有市民帶上寵物一齊到現場示威拍照。
香港市民向權貴SayNo的消息很快通過微博等途徑傳遍中國大陸,不少大陸網民對港人的行為表示支持,有人說羨慕香港的自由民主精神,有人對示威者的幽默感加以讚許,也有人表示佩服港人示威人多有序,甚至有大陸網民表示響應港人呼籲罷買D&G。原本按邏輯發展下去,事件有可能會成為一個維權,又或者好像“佔領華爾街”一樣抵抗資本的群體運動,不料,結果卻變成了中港兩地民眾緊張關係昇級的導火線。
D&G事件發生不久,有大陸遊客違反香港地鐵管理規定,在車廂內進食,結果與港人發生激烈口角,現場視頻隨後被上載到互聯網上,兩地民眾在網絡世界的對壘隨即展開。緊接著,北大教授孔慶東在內地網上新聞節目上評論到地鐵進食事件時大罵香港人是狗,中港衝突在現實裡全面爆發。在國內一些愛國青年經常使用的網絡論壇上,大量反港言論相繼流出,先有不少大陸網民痛陳他們在香港遭到的不公平待遇,後面罵港人勢利眼、囂張、沒有本事等的跟帖不斷。
不久,大陸網上更有人發起徵召六萬人到香港東鐵集體進食示威。另一方面,香港年輕人熱衷使用的高登論壇上,反對大陸人的言論陸續湧現,除了狠批孔慶東的“狗噏論”外,不少人更形容大陸人為“蝗禍”,嚴厲聲討他們炒高香港樓價、孕婦搶奪醫療資源、倚勢凌人的行為。跟著即有香港網民在春節期間組成“唱蝗團”,到多個大陸遊客訪港的景點大唱改編歌曲,諷刺大陸人所到之處猶如蝗蟲入境。雙方罵戰持續。直到二月一日,香港高登網民在兩份港報上刊登全版廣告,配上蝗蟲背景,大字標題寫到:“香港人,忍夠了!”要求香港政府修法阻止大陸“雙非”孕婦入侵香港;作為回擊,大陸網民迅速製作一份海報,寫著“大陸人,接受了!”要求中央政府暫時對香港“斷水斷電”。至此,兩地民眾網上批鬥潮不斷昇級。
其實,中港兩地人之間的矛盾已非一日之寒。2010年,香港導遊辱罵大陸遊客不購物引起業界風波;去年年初,再有大陸遊客在香港與導遊發生肢體衝突;馬尼拉人質事件後,菲律賓總統訪華受到中方款待;年底,香港市民發起反對內地孕婦來港產子大遊行……直至去年末香港大學一份民調顯示,大陸民眾僅以約兩個百分點落後菲律賓人,成為港人第二討厭的對象,有超過33%受訪者表示對大陸人反感。
不過,中港兩地人之間的關係過去並非如此惡劣。辛亥革命時期,香港是革命活動的策源地;中共建政後,香港庇護了大批政商學界人物;大飢荒和文革期間,大批大陸民眾避走香港;七十年代至今,香港都是保釣運動的先鋒力量;八十年代,港商帶頭在大陸投資,打開中國的改革大門;八九民運,全港150萬市民上街遊行聲援在北京絕食的愛國學生;民運被鎮壓後,港人以各種渠道、方式,營救了大批民運人士;踏入九十年代,大陸天災不斷,華東水災、東北洪水、華南水災、長江水災,每一次,香港各界均出錢出力鼎力協助國內同胞渡過困境;四川大地震後,港人除了踴躍捐款,很多人更親到災區協助救援、重建;同時香港一直以其新聞、學術自由的優勢,幫助推進中國民主發展:支聯會每年六四在維園舉行燭光晚會要求中央平反六四;人權組織不斷發出呼聲要求北京當局釋放維權人士;年前北京藝術家艾未未失踪,香港街頭巷尾陸續出現尋人廣告……
兩地同胞一直有著血濃於水的感情,但目前敵對的情緒卻相當嚴重,在大陸從事教育工作的姚先生對此感嘆,兩地人民其實都是炎黃子孫,相煎何太急。
姚先生:“怎麼香港人是狗呢?不對!大陸人也不是蝗蟲,什麼是蝗蟲呢?他倆這個話都是錯的。”
有大陸的維權人士則對中港緊張關係感到惋惜。上海訪民蔡女士說,大陸沒有人權,香港是大陸百姓維權的最後陣地,加上現在國內很多產品不但價錢昂貴,且品質都沒有保障,她希望到香港購買有信心的產品。
訪民:“香港那裡我是很渴望的。香港的發展、購物都比較好,比如說化妝品啊,因為在上海很多的化妝品都不敢買。香港要比我們中國民主吧,比如說說話自由、可以參加遊行,在我們國內是絕對不可能的。”
除了惋惜以外,也有大陸民眾對成為箭靶感到無辜。廣州的張小姐從小受香港文化影響,她說:“(港人)他們是對講普通話那些比較反感。可能跟香港人溝通會比較好,因為都講廣州話囖。”
不過,講普通話的陳小姐就說,在去香港旅行的時候,並沒有因為語言的差異遭到港人歧視,她反而認為是工作場合的利益糾紛導致雙方關係惡化。
陳小姐:“我覺得他們的人(港人)還是很nice的,因為比如說我在路上問路,就算不會講普通話也會很艱難地講普通話來跟你溝通。但是在內地比如說在廣州問個路,很多人就是避之則吉那種吧。在旅遊過程中你(內地人)反而是給它(香港)做貢獻的,總體的話沒有那麼大的利益衝突,他(港人)不會對你表現出這樣或那樣的歧視。但是當你放到一個特定的公司或者另外一個環境下出現利益衝突的情況下,問題就會凸顯出來。比如說香港人在內地打工,工資和待遇上的不同就會在這種情況下體現出來,人在這個時候可能就會有摩擦。”
香港人吳小姐曾經在大陸讀書和生活,她理解造成兩地人之間矛盾的原因之一是民間層面欠缺深入溝通,二是一國兩制下政治權力的不平等。
吳小姐:“兩個地方我都生活過,大陸和香港之間的矛盾其實不是人的問題。現在(大陸)這一代受教育的人是越來越多,有很多志願人士都做了很多給人印象深刻的事情,比如艾未未這些也都是內地人士。本身可能會是政府的問題。但如果你說香港人問政府‘為什麼你放那麼多人下來?’你覺得香港政府能夠控制嗎?香港政府是沒有能力跟中央爭拗這個問題,這是一國兩制不平等的地方。溝通是不是有這樣的平台呢?暫時是沒有的。有些廠商都會回去大陸投資、工作,但是年輕一代跟內地民眾的接觸面其實並不大。”
香港立法會議員梁國雄也認為,因文化差異而造成不和諧是一種正常現象,雙方均應理性看待問題。
梁國雄:“其實他(大陸人)也是我們同胞來的,我覺得兩地的人都無需互相仇視,因為兩地之間的問題是由於兩地社會內部的運作和結構形成的,將它變成是外面人的問題也沒有意思。文化不同當然是會有碰撞跟不和諧,不要將它變作一個標籤就可以了。每一個社會都有好人跟壞人嘛,我自己就比較注意由於社會制度造成的不公平。”
正在香港從事新媒體工作的大陸維權人士北風在分析這輪中港矛盾時表示,個別大陸遊客在香港旅遊時有不文明舉止,大陸遊客對此要進行自我檢討,但港人也不應過分放大問題。對於大陸熱錢炒高香港樓價、雙非孕婦佔用港人資源、香港貧富分化問題嚴重,港人對這些問題感到不滿,北風表示理解,但假如港人單純以民粹式的方式發洩不滿,不但無助解決問題,反而對香港造成不利,他認為港人應該從憲政、政策、和輿論壓力等實際方面入手以解決問題。
北風:“要把問題分成三個層面。一個是,例如我們說‘雙非’子女的問題,這是在憲政層次,就是說在香港它本身沒有能力去修改基本法,就要上昇到全國人大去修改;另一方面就是香港本身的法律和政策,例如怎麼樣去通過一些政策去堵截‘雙非’的孕婦來;然後才是道德層面的問題,例如有些不文明的舉止,那你怎麼樣通過輿論去監督。但是現在我們發現說香港有一些人在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他簡單地把它歸結為一種情緒的發洩,其實這是一種非常糟糕的做法,既不利香港正視自己面對的問題,也不能解決現在所處的問題,它甚至還會帶來更壞的結果就是說假如挑起內地跟香港的普通民眾的情緒對立的話,這肯定是對香港一個百害而無一利的行為。這是它(香港)政治沒有自主性,經濟上它又高度依賴中國大陸,這兩者會讓它本身的經濟政策的體像出現了問題之後,它自己沒有調整的能力。”
近日中港均有官員呼籲民眾理性處事,民間同樣不乏這方面的努力,除了有學者、媒體出面調停,也有網民將原本帶有歧視色彩的“反蝗”廣告製作成“忍夠體”,化怨氣為幽默。不過,真正要解決中港的矛盾,始終還須中央與特區政府共同發揮智慧、制定出妥善的解決方法,帶領兩地民眾走出敵視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