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集團在上市前夕被煞停,引起金融市場嘩然,也導致不少國際機構及中港投資者蒙受損失。有專家認為,螞蟻集團的營運方式出現問題,但更大問題在於中國監管部門這次粗暴處理。甚至有專家認為,事件或令國際投資者進一步失去對中國、甚至是香港的投資信心。(文海欣/高鋒 報道)
過去一周,正當全球將近200萬投資者瘋狂認購螞蟻集團首次公開招股(IPO) 的時候,中國大陸才傳出螞蟻集團出現問題,中國大陸輿論指責「螞蟻」實際控制人馬雲,意圖避開傳統金融監管體系,無限放大自己的利潤。
大陸經濟學者珍妮在網上警告,如果讓螞蟻集團在中國這個缺乏監管的環境下發展下去,大陸會出現不可想像的嚴重後果。
珍妮說:馬雲想玩,高本桿杆循環放貸。螞蟻金服把30多億元資本金,通過資產證券化,循環的發放貸款,在幾年裡循環了40次,造成了30多億元資本金,發放了3000多億元的貸款,成了上百倍的高本桿杆。
其實,螞蟻集團的經營模式問題不是這幾天才被發現。中國監管部門在一年多的審批過程中,亦完全了解,但上市前一刻才煞停,對所有投資者來說或多或少都有損失。
螞蟻集團周三(4日)早上公布退款安排,香港公開發售的申請股款將不計利息,分兩批退回。螞蟻集團表示,原先已作初步抽籤和做分配確定,指退款會連同 1.0%經紀佣金,0.0027%香港證監會交易徵費,以及 0.005%香港聯交所交易費。
紅蟻資本投資經理李澤銘對本台指,若有投資者借孖展認購螞蟻集團,唯一的損失就是這5天內產生的利息。
李澤銘說:因為所有費用都可以退,包括認購金額、中間的手續費、經紀佣金等全部都要退。唯獨是他們有機會承擔的是,這幾天如果他們借了孖展(認購螞蟻集團)、可能就要損失5天的孖展利息。但都要視乎個別券商的安排,有些券商全數承擔孖展利息、有部份就幫客戶承擔一半,因為孖展利息都是大約3厘至4厘之間。
對於螞蟻集團作為金融市場觸目的IPO,上市被急煞停;金利豐證券研究部執行董事黃德几對本台指,估計「螞蟻」只會被監管得更嚴厲,並影響他日估值和估價表現等。
黃德几說:今次很不平常,引伸很多問題,可能令到以後大家對於內地這些Fintech(科技)巨企有個估價。因為以往大家很高的入價,螞蟻又是做那些、可能建行又是做那些,但螞蟻的估價就高很多,但以後可能會有多些變化,因為只會面對更嚴厲的監管。
前香港匯豐環球市場經濟師林浩波接受本台訪問時說,當局在螞蟻集團上市之前,理應是妥善商量及檢查了法規等問題,但在上市前夕才急煞停,可見中國的金融市場運作與其他國際集資中心的自由市場運作有明顯不同,而香港同樣暫緩上市,這個現象會讓投資者有遐想以為「香港中國化又進一步」。他相信今次事件會令人有深刻印象,影響外國和本地投資者他日的投資信心。
林浩波說:其實都給外國投資者一個訊息,就是香港和中國其實是一樣。基本上香港和大陸那個密不可分的程度是增強了。香港以往比較獨立的角色開始淡化,令人有一種感覺是由一個較為市場主導的金融市場、變成政策主導。即是香港又進一步(邁向)中國化。
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高級講師李兆波接受本台訪問時指,原本是全球規模最大的IPO演變成如今的局面,與中國當局法規不夠完善有關。
李兆波說:程序方面是一定有問題,否則不會發生這樣的事。律師團隊對於有關風險和法規,可能未能完全掌握。始終中國大陸對於國際上的慣常做法經驗不足。這次上市受到全球投資者觸目,必須要有規矩。要不不讓它上市,否則不能因為某些人發表了言論,就把它叫停。如果馬雲講話事先經由法律部門審核、制定了框架,事情就不會發生。
另外,彭博社引述消息人士說,馬雲等人被中國證監會等監管機構約談,內容涉及要把螞蟻集團視為金融控股公司,需要遵守與銀行類似的資本和槓桿監管規定,意味如果螞蟻集團捲土重來,可能已從金融科技公司變成金融公司。李兆波表示,科技企業的估值遠超金融企業,一旦「螞蟻」的定位從科企變成金融機構,可能會影響估值。
目前,對於螞蟻集團會否重新上市,集團則未有明確表態。有內地傳媒引述消息指,螞蟻集團董事長井賢棟周二(3日)晚上舉行緊急會議,有指會議提到「螞蟻」上市暫緩後,保守估計「螞蟻」重新上市的時間要推遲半年。
螞蟻集團原本有望成為歷來最大型IPO集資,單在香港公開發售部分已獲155萬人認購,凍資額達1.3萬億,是香港新股市場的「凍資王」。在大陸方面,網上發行有效申購股數為2,769億股,涉及總金額達19萬億人民幣,相當於英國於2019年的GDP,並創A股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