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新《財政預算案》周三公布,預算本年度赤字為2,576億元,創新高。在經濟困境之下,預算案以大篇幅談香港投入大灣區的投資和國家內循環發展。有經濟學者認為,香港政府在無法扭轉外國投資者對香港的信心下,將香港資源配合國家發展,根本無助走出困境。(李智智報道)
自2019年中國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香港財政預算案中逐漸加大比重配合中國發展。最新一份預算案中,並無再提及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並列四大中心城市」的地位,只強調向外界展示「香港作為大灣區內高度開放和國際化的城市」,要續成為「內地和國際社會之間經貿交流的重要平台」,預算案中並至少五次提及配合或支持國家發展,包括配合「十四五」規劃建議,為國家推動金融業改革開放,如人民幣國際化的試驗和防火牆。

香港是大灣區國際化城市 配合國家雙循環
是次預算案中,新增香港要「積極參與國家內循環的建設」,並「助力國家外循環的擴展」,配合國家雙循環的發展策略,大篇幅香港在金融服務上為國家雙循環策略「貢獻」。香港的金管局與大陸的人民銀行鮮有合作,預算案指會成立工作小組推動「債券通」南向交易,爭取在年內開通,便利內地投資者作多元化資產配置。
為把握機遇和政府有意擴大「互聯互通」計劃,包括納入ETF等不同資產種類,和擴大合資格的股票範圍,並讓國際投資者藉計劃加大參與A股市場,港交所亦會加緊預備推出MSCI中國A股指數期貨合約的工作,目的為配合國家發展。

預算案中再三稱,雖然外圍環境充滿挑戰,但大陸發展穩健和「充滿機遇」,香港應該把握機會。
記者翻查資料,香港過去一年「北水」頻頻湧港,港交所全年新上市公司達154間,大部分來自中國大陸,包括「京東」及「網易」等。對比2003年「沙士」時期,香港藉中國大陸「自由行」和金融開放為香港市場「注水」,而今次靠「大灣區」發展和「北水」支撐,能否讓香港走出困境呢?
羅家聰:無可能走出困境
香港經濟學者羅家聰接受本台訪問認為,香港因政治和法治問題已失去外國投資者信心,加上美國牽頭制裁香港,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已不復往日,只可改向大陸靠攏。但中國大陸過去數年的經濟增長持續下滑,失業率高企,根本無助香港「走出困境」,恐只淪為執行國家政治任務工具。
他又強調,當年香港「沙士」後的復蘇主因是隨全球經濟反彈,而非單靠中國大陸。
羅家聰說:不能走出困境。香港過去是隨外圍復蘇,就可走出困境。但現時這樣格局,慢慢與外圍脫節時,整個情況只隨大陸,大陸現時明顯走下坡。「自由行」和大灣區都只是逐步滲透的行動,並非香港乞求的。我在「沙士」時期到現在,香港的復蘇是因隨全球經濟復蘇,沒有自由行一樣都會復蘇。「大灣區」都是為了換血,令香港變成深圳,只為政治目的。
劉銳紹:只是用香港資源建設大灣區
香港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受訪稱,香港在國際市場上萎縮,依賴大陸,是策略上重大錯誤。預算案表面是為香港謀出路,實際是只為國內政策需要,尋找外來資金,側重金融業,利用香港資源建設國家重心發展的粵港澳大灣區,當中受惠的只是少數的大財團,難以重振香港本土經濟。
劉銳紹:香港在國際市場上萎縮,非因經濟問題,而是因政治問題、法律崩壞問題。她(政府)見外國制裁香港,於是移形換影,將香港放在大灣區作為發展契機,完全對錯焦,一定搞死香港。
對於「北水」支撐香港能力,劉銳紹認為只屬階段性「表面風光」,最後只會顯示外強中乾,「美國早前制裁某些中國企業,他們就馬上來香港上市」。但他認為這是「北水南調」支持局面,「北水一走就會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