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理商界續「重中輕西」 李家超狂開「辦公室」救港.老撾搶人才
今年的《施政報告》重點「拼經濟」,商界正觀望香港會與西方「重修舊好」,還是全面融入國家政策。不過本台估算,報告中至少4成內容傾向「背後祖國」及融入「一帶一路」,被點名「搶人」的海外對象竟是越南、老撾和秘魯,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合作幾乎「清零」。至於「救港」招數則是大規模設立「辦公室」和研究學院,及為樓市、股市「減辣」。有分析指,《施政報告》路向不清,欠國際化,不利香港前景,措施提振經濟能力有限。
《施政報告》提出比較多的是「辦公室」,港府擬設立至少10多個官方辦公室、研究學院及中心等(見下圖),包括「人才服務辦公室」、「香港國際法律人才培訓學院」、「香港國際廉政學院」、「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中心」等,以鞏固「國際化」自身優勢,發展多元經濟,增加競爭力。
不過本台估算,演說長達3小時、逾150段政策措施內容中,至少近4成內容與「內地」或「大灣區」國家政策有關(見下圖),範圍廣泛,遍及愛國主義教育、國家安全、吸引人才、公務員培訓、數據共享、商貿合作、創科發展以至醫療、安老等民生措施。
海外或國際合作的內容,不但不足1成,當中不少措施目的是為助內地引入人才和資金。例如外國在港公司人員可「一簽多行」到內地等;而發展海內外「總部經濟」方面,當中僅提及港府與中央相關部委探討便利內地企業來港設立部門。
值得留意是,報告中聲稱「海外國家」或「外資」,大部分對象均是「一帶一路」參與國,措施包括放寬人才簽證、「一帶一路」獎學金、爭取入RCEP,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商貿辦事處」,主要為建設東盟、中東、中亞、非洲等市場等。當中獲點名「搶企業」海外對象則是土耳其、秘魯、巴林、孟加拉和沙特阿拉伯等新興國家。而就「搶人才」,李家超說:「 即日起開放越南人才來港就業的簽證政策,並放寬越南人商務和旅遊「一簽多行」來港的申請門檻。我們亦會開放老撾及尼泊爾人才來港就業、受訓和就讀大學。」
至於《報告》對歐美西方國家的經貿合作則隻字不提。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就認為,今份《施政報告》路線模糊不清,似乎仍想吃「兩家茶禮」,不利投資前景。
李兆波說:她(港府)以往說要吸引外資、外來人才,其實主要來自內地。她(港府)不說,大家都看得到。我認為要清楚詮釋前路要如何走,否則做不了事。因投資者真金白銀投資,不會放在不清不楚的東西上。投資如同選伴侶,要清楚血統,因為關係是長久。
他解釋,不但有清晰路向,亦要慎重思考過於集中內地和「一帶一路」市場是否好事,尤其是香港作為國際城市是否具足夠「國際化」,是否足夠分散投資風險。
李兆波說:因為「一帶一路」國家有很多國家,模型未成熟。但傳統國家,如歐盟、美國、加拿大、東盟國家就較為成熟。投資都需有一定基礎,「一帶一路」國家是可以嘗試一下,但傳統的國家不可以沒有。若不足國際化,就定位不清,會令投資者有猶豫,除了香港,亦有其他內地城市可選擇。
除了一堆「遠景」,《施政報告》較為實在的措施則在樓市、股市「減辣」,包括「額外印花稅」由3年縮短至2年、買家印花稅和新住宅印花稅的稅率減半、為外來人才的置業印花稅實施「先免後徵」、下調股票印花稅由0.13%減至 0.1%等,這是否令商界覺得前景有起色?「中原地產」創辦人施永青認為「作用有限」。
施永青說:我看政府似乎認為市場尚未很嚴峻,所以推出的措施都相對輕微。如果只是這些措施要扭轉房地產的情況不易, 對於原本(新住宅印花稅)1%就可以買到樓的人來說,減至7.5%仍是很貴,故這項只是輕微減辣,不會因而入市。交投量上升,價格都會上升,但幅度不大。我想年底反彈幅度最多2至3%。
不過,李兆波就深感憂慮。他指,樓市及股票的印花稅是港府狹窄稅基中的重要收入來源,今次輕微「減辣」一方面吸引力不大,而本來投資吸引力疲弱,尤其香港股市大幅側重內地企業,在中西關係、內地經濟復甦差、政治環境等,令投資信心和意欲低,變相恐反令香港收入再縮水,形容情況「危險」。
記者:李若如 責編:李榮添 網編:程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