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34】港府图书馆下架「六四」书籍 民间自发「救书」行动
「六四事件」34周年,港府将这段血淋淋历史模糊称为「特别日子」,又带头示范在公共图书馆清除六四书籍,在国安阴霾下,「六四」书恐变成学校和书店上的「濒临物种」。民间有多位老师和学者自发「救书」,拯救这正被「洗白」的集体记忆。其中,中文科老师宋础安接受本台专访,指在白色恐怖下更应人人「救书」,「养兵千日用在一时」,让下一代有书可读、有史可鉴。问及会否被港府视为「违法」的软对抗,他称只是尽本来政府应尽的责任,「若连我这种小人物也被狙击,这是很可悲」。
港府「灭书」 港人自发「救书」
《港区国安法》生效后,踏入第34个「六四」,在「六四」印记被官方洗擦的洪流中,轮到「六四」书籍被列入港府辖下的香港公立图书馆的「灭书」清单。不过,同时亦有不少港人自发「救书」。
资深中文科老师宋础安就是其一。他在社交平台设立「宋老师书档Teacher Sung's Books and Archives」,发起收集「从香港公共图书馆消失的书籍」清单的行动,呼吁港人协助整理和搜罗近年大批被消失的书籍资料,目前书单已多达逾300本,包括「六四」和「公民抗命」等相关议题的书籍。
宋础安向本台称,无法容忍这些书籍就此消失。
宋础安说:这是集体记忆问题。这些书不见了,将来大家要到哪里去找寻这些书?这些书是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大家平时各有各忙,未必会想起它们。但有需要时,想找也找不到,这就是很不幸的。人类活到今日,都是要从历史汲取教训。有发生过的事,不可以当没有发生。
不过,他以救「六四」书为例,坦言过程很困难和充满无力感,尤其是最近公共图书馆为护国安而大批下架书籍的讨论热潮减退,令这感觉更强烈。
宋础安说:热潮过去,未必再有人刻意去寻书。视乎我有多少时间和钱,而事实上我是没有钱的,可做得几多得几多。
宋础安指,目前最大可能做到的是「保住书名」,让大家知道有此书的存在,而自己自掏腰包买的书,以其一人之力始终有限,亦没太多地方可藏书。
坊间已难寻「六四」相关书籍
特首李家超早前回应图书馆下架一事,称「这些书仍在书店有售,如果市民想买,可以去买」。对此,宋础安并不认同,他指在「六四」书籍方面,坊间寻找并不易,当中不少已出版久远、甚至绝版,再版的书或新书并不多。
宋础安说:不是没有,但一定不是如政府所言,可以在坊间书店找到这方面的书。本来只有香港公共图书馆有最庞大资源、空间、人力和财力可以做到(保育书本),本来其使命就是让书籍留住,这绝对不是私人书店可以做到的。
本台尝试跟进了解,被指与中联办有关联的联合出版集团旗下「三中商」(三联书店、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在香港的市占率达8成,本台分别以「六四」、「1989年」、「天安门事件」在该3间书商官网搜寻,均显示「没有结果」。至于来自台湾的「诚品」和坊间独立书店,仍找到有关书籍,但上架量并不多,与公共图书馆至少下架的逾140部书目,更是相差甚远。
「六四」印记逐渐被「清洗」 变得愈来愈「地下化」
在香港「后国安时代下」,「六四」印记逐渐被「清洗」,包括维园难再有烛光,民主女神像、国殇之柱被拆,「六四」历史亦在学校被淡化。宋础安认同情况如持续下去,港人接触「六四」的资料会变得愈来愈「地下化」,渠道亦被削,「连学校、政府都不去主动提供,学生可以完全不知这些东西发生过」。
宋础安说:香港学生读书风气不多,看书多数只为做读书报告。现在没有了通识科,而学生在学习时选书,不会刻意去找已下架的书籍,你给甚么就看甚么书。早几年,连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学生都不知道,何况「六四」?
学界组织「优质图书馆网络」创会会长吕志刚接受《明报周刊》访问时表示,学校图书馆的馆藏近年不停删减,除涉及「六四」、敏感政治议题或带政治隐喻的书籍外,还有如《动物农庄》和《一九八四》,甚至禁止学生带书在校阅读。有学校更反映教育局人员巡视馆藏后,指名作家鲁迅的著作「鼓励学生上街」,亦不应在学校的图书馆内出现。
守护史实真相「人人有责」
宋础安认为,学校正承受港府庞大压力,对此情况「并不意外」。当学校、政府发挥不了,就要发挥民间力量,强调「守护史实真相,是人人有责」。
宋础安说:保护真相,正如宗教上守护真理。这世界不守住真理会如何?大家都可想而知有多严重。其实每个人都应该去买书,我巴不得所有无名氏都可以自发保育书籍。一人力量是很有限,但在白色恐怖的社会处境下,不敢连结那么多人,因为会随时被人一网打尽。唯一可做的是,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现在找这些书出来如同种子库一样,为将来终有一日,政治社会环境有变,可以找到出来再发扬光大。
「违法」软对抗?仅尽政府本来应尽之责
至于收藏被官方「删去」的书目,会否忧虑成为港府口中「违法」的软对抗?宋础安称,仅尽政府本来应尽的责任。
宋础安说:他会吓我是违法的,正如「六四」集会,局长说你们不可以做违法的事。但甚么是违法的事,你自己去想。我很清楚,现在政府连软对抗都受不起。若连我这种小人物也被狙击都很可悲。怕与不怕,只是硬币两边而已。
多个学者亦用不同方法「救书」
除了宋础安,正在台湾的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兼任讲师梁启智,上月中亦于其社交平台表示,正向各方收集香港社会相关的书,并送去台湾的大学图书馆。梁启智表示,现在已有不少有关「雨伞运动」后的书籍,在台大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上架,他呼吁「各位下次去台湾旅行的时候,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去看。台湾的大学图书馆是对外开放的,游客只要在门口登记,和把背包寄存就可以」。
同时亦有人以「网络」救书。港产密码货币LikeCoin及DHK dao发起人高重建,成立「香港去中央图书馆」(Hong Kong DeCentral Library),目标是扫瞄所有香港的纸本、书报、杂志,方便长期保存和日后发展。他在网志称「不是跟政府对著干,反而是自资替政府做其该做而不做的事」。高重建勉励大众,不要习惯恐惧,把事情想得太敏感,或者太复杂,他强调自己尊重知识产权,况且自己「胆小如鼠,连不合情理的法律也会紧守」。他表示,图书馆保存了人类历史文化和普及知识,也是社会的缩影。希望「大家多多关注,同时也珍惜社会资源,去你的香港公共图书馆」。
记者:李若如 责编:李世民 网编:刘定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