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自由】港具30年歷史文學雙年獎 有反修例等敏感作品被撤
由香港康文署轄下香港公共圖書館舉辦的「第16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賽果延遲近一年至最近才公布得獎名單,當中新詩組雙年獎及推薦獎「從缺」。港媒《明報》引述消息報道,原本獲獎的3本詩集,被指與「雨傘運動」、「反修例」示威,以及已故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等政治敏感議題有關,3本詩集早在去年12月在公共圖書館被下架。分析認為,文學創作難以脫離政治現實,憂慮「政治先行」的創作或審查,令文學獎難以舉辦甚至變質。
香港康文署原定在去年11月公布第16屆文學雙年獎賽果,但最終延至今月才公布得獎名單。翻查香港公共圖書館網站,該獎早在去年4月21日截止報名,如往屆一樣,雙年獎設有5組,分別為新詩、散文、小說、文學評論及兒童少年文學,每組各有「雙年獎」和「推薦獎」兩個獎項,惟得獎名單顯示,最終只有4組獲獎,新詩組「從缺」。
港媒《明報》周三(26日)引述消息報道,評審在去年中選出3本詩集,分別獲新詩組雙年獎、推薦獎及候補得獎,但得獎名單一直未如期公布;而到了去年12月初,3本詩集在公共圖書館被下架,並且到本月發生「獎項從缺」一事。
據報被撤作品內容 涉「反修例」示威及劉曉波
報道指,涉事3本詩集為周漢輝的《光隱於塵》、陳李才的《漫長的霧 黝黑的光》,及曾詠聰的《戒和同修》,分別獲評審推介為雙年獎、推薦獎及候補得獎。前兩本著作分別被指內容涉「雨傘運動」及「反修例」示威。而曾詠聰的作品被指與已故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大陸民運人士劉曉波有關。報道引述其中一個參與評審的消息人士稱,當局在評審後安排得獎作品「送審」。
本台聯絡涉事的3位作家,至截稿前未獲回覆。《明報》引述作家之一陳李才回覆指,對事件不便多談,對會否再參賽表示「隨緣」。有參與新詩組評審的人向《明報》稱,對延遲公布結果及新詩組獎項「從缺」感到意興闌珊。
陶傑:「政治先行」的創作或審查 令文學獎難以舉辦
香港時事評論員、著名作家陶傑接受本台訪問指,香港下一代創作新詩、小說及散文,都很難避免現時的政治現實,因為文學創作要由自己熟悉的人、事物及情感開始,不是空想的「浪漫主義」。而近年香港籠罩政治悲情及經濟困境,作家沒有辦法逃避這類現實題材,他憂慮政治審查會令文學獎難以舉辦甚至變質。
陶傑說:如果失去創作自由、表達自由,就很難辦這些文學獎,或者文學獎變成其他東西。如果有政治審查,當然不是說寫這些題材一定是好的作品,「政治先行」的創作或審查都是不好的,要看看作品本身寫得好不好,但起碼作家一定要寫自己熟悉的事,這5年來香港人最熟悉的就是周圍發生的事,以及整個香港地位改變帶來的震撼,所以不能預期現在的雙年展,還在寫80年代歌舞昇平的情感,不行的,即冰心、張愛玲在抗戰時寫母愛、小女人的情感都被左派,共產黨說是脫節。
陶傑:港《國安法》下 香港文學前景暗淡
陶傑指,香港20年前的寫作風氣旺盛,與現時有很大分別,尤其香港實施《港區國安法》後,創作環境有所轉變。
陶傑說:以前沒有說哪些不能寫,但現時有《國安法》,很明顯多了一種審查標準,因為文學雙年展是政府辦的,有《國安法》的環境甚麼都不同,在網絡沒有收窄,報刊、印刷就有,但是沒有甚麼金錢回報,所以整體來說香港文學的前景都很暗淡,寫的人會愈來愈少。
康文署延遲1年公布賽果 指「從缺」因作品未達標準
康文署就事件回應傳媒查詢稱,圖書館安排的活動須遵守香港法律,雙年獎評審工作也以此原則處理,而因為疫情,雙年獎工作需較長時間完成,故延後公布得獎結果。署方表示:「如個別組別的參賽作品未達有關標準,該組別的獎項便會從缺。」
文學雙年獎為香港文壇主要獎項 受兩岸三地作家重視
「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由香港公共圖書館於1991年創辦,香港藝術發展局自2001年起合辦。獎項分新詩、散文、小說、文學評論和兒童少年文學5個組別。這個獎隔年舉行,第16屆於去年4月底截止報名,原先是要嘉獎香港作家在2019及2020年的文學著作。
據康文署2021年的雙年獎參賽表格,當中參賽或評審未提及《港區國安法》,並表示「評審結果以評審團的決定為準」。
「文學雙年獎」是香港文壇其中一個主要獎項,歷來不少重量級作家如劉以鬯、也斯、北島等曾獲獎。由於參賽資格只要求參賽作家有香港身分證,今年台灣作家龍應台及演員林青霞,亦分別憑《大武山下》及《鏡前鏡後》獲小說組雙年獎及散文組推薦獎。
記者:董舒悅 責編:李世民 網編:劉定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