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書展「名作家講者」近半來自內地 評論:書展已「變調」

0:00 / 0:00

第33屆香港書展今個月中「開鑼」,為疫情後中港全面「通關」後,首次在香港舉行的書展。當中「名作家演講系列」一直備受觸目,而今屆講者名單中,內地作家佔多數,當中不乏愛國人士。評論認為,當局有意安排大陸作家來港,希望「點綴昇平」,如今香港已經「變調」,難像昔日「百花齊放」。即使部分作家是大陸的自由派人士,在《港區國安法》下亦難以暢所欲言。

由香港書展與《明報》及《亞洲週刊》合辦的「名作家講座系列」,一直是書展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活動,每年更吸引大批讀者入場一睹文壇巨匠風采。

今屆香港書展「名作家演講系列」講座,總共有來自兩岸及香港的15位作家,內地作家包括余華、馬伯庸、羅振宇、許知遠 、陳春成、許子東、張隆溪、龐貝等;台灣作家有黃山料、管中閔和楊渡;香港部分有張翠容、黃裕舜、翁靜晶以及沈西城。

親中傳媒疑為書展「造勢」

有親中傳媒為書展「造勢」。其中,《 香港商報》 形容,「全球最大的書展將在香港盛開」,又形容「這15個作家來自兩岸及香港,是華人世界文化軟實力的一個檢閱。而一個書展的成功不僅靠作家,也要看觀眾,每次演講後作家和觀眾可以好好互動,形成一個很獨特的氣場,這是香港的一個優勢。自由的發問,可以擦出很多智慧的火花。」

而《 大公文匯》 就以「余華、馬伯庸、許知遠等名家大咖雲集」為題報道,重點介紹這3位作家的來頭及作品。

評論:大陸自由派人士來港 惟恐自我審查

香港著名作家、時事評論員陶傑向本台稱,在這批內地作家中,不少是自由派人士,如余華、許知遠等,惟一般港人比較陌生。陶傑相信,在《港區國安法》下,這批「自由派作家」都難免會有恐懼和自我審查,而未能暢所欲言。

陶傑說:這些自由派人士,20、30年來在大陸都比較敢言,他們現在在大陸已經不敢出聲,來到香港,本來是「一國兩制」,可以說話大膽一點,但又怕在這裡說話出事後回大陸會惹麻煩;第二亦怕在香港說話,會有港版《國安法》的限制;第三如果有答問時間,有本地人問一些大膽的問題,又會怕那個人是否「引蛇出動」,是真讀者,還是暗探、臥底?

評論:圖書館下架「敏感」書 書展已經「變調」

陶傑又稱,相信當局故意邀請這些「自由派作家」來演講,希望為書展「點綴昇平」,但認為「已經太遲」,相比以往享出版、言論自由的香港,現時書展已經「變調」。

陶傑說:大公、文匯宣傳是沒有用,它夠不夠膽說這些是自由派知識分子?我看它是故意讓這些人來港,但我想太遲了。那時在香港有很多書,有出版自由的都會拿出來參展,現時很多香港出版社已經沒有參加;第二閱讀風氣大為減少,受香港公共圖書館書籍下架,被指「敏感」的影響,所以參展商自我審查,那些人覺得書展比以前大為失色。

陶傑指,過往香港作家或主持都會與講者對話交流,有一股文青氣氛,惟現時香港已經「變調」,出席書展的人變得零落,亦難以帶動港人認識這批大陸作家。

名作家講者不乏「愛國人士」

至於書展這次邀請的其他一些講者,不乏「愛國者」,例如羅振宇。資料顯示,他是中國資深媒體人,曾撰寫著作《羅輯思維:中國為甚麼有前途》,簡介提到,「未來20年,中國經濟會一路向好,達到我們今天完全沒有辦法想像的高度。」他認為中國具有發展的4個條件:沒有資源詛咒、做好人口控制、擺脫超趕的夢想、強人政治。又提到中國的進步與發展,到底是台灣的福音還是災難,端視台灣如何看待大陸。對岸若是家人、兄弟,大陸的發展就是台灣的機會;對岸若是敵人,中國的進步就是台灣的壓力。

另一講者張翠容是香港新聞工作者。資料介紹,張翠容是戰地記者,被指是「中國傳媒的先鋒」,1997年後與中國媒體機構關係愈來愈密切,曾任職多家內地傳媒機構,並擔任主編工作。她2015年接受台灣傳媒《城市誌》專訪,被問到獨立記者在戰場的經驗時,提到「主流媒體一直把ISIS視為恐怖主義,但對於西方本身的國家恐怖主義卻是裝聾作啞。」

今屆演講名作家近半來自內地 以往則「百花齊放」

今屆書展主題為「童來悅讀少年時」,「名作家講座系列」內地作家佔多,15位作家中,8位來自內地;3位來自台灣;4位來自香港。相比上一屆主題為「歷史文化.城市書寫」,14位作家中,內地作家只佔3位,其餘7位為香港作家,4位為台灣及日本。

翻查資料,「名作家講座系列」自2005年開始舉行,過往主題多元,不少講者為港人熟悉,可謂「百花齊放」;例如2019年主題為「科幻及推理文學」,大會邀請到香港科幻小說巨擘、已故作家倪匡演講;2018年主題為「愛情文學」,有台灣作家龍應台、幾米等。

記者:董舒悅 責編:李世民 網編:江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