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反修例風波持續多時,特首林鄭月娥突然「扭軚」宣布撤回修例,引來外界質疑是否為引用《緊急法》鋪路,林鄭月娥澄清純粹為「對話平台」建立基礎,並再三強調不會另設獨立調查委員會。有學者指林鄭堅拒回應警暴焦點,長遠恐要解散警隊,甚至整個政府團隊下台,才能結束這場抗爭運動。(覃曉言 報道)
特首林鄭月娥宣布撤回修訂《逃犯條例》草案後第二日,在周四(5日)會見傳媒時,澄清決定撤回修例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為構建「對話平台」建立基礎,並非如外界指是為推行《緊急法》鋪路。
林鄭月娥說:這兩個星期我們亦都見到很多人,這些人本身來自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政治立場,我們聽得非常清楚,就是展開對話都要有基礎,所以昨日(周三)公布的四項行動,是為這個對話提供基礎,這是唯一的目的。
對於民間強烈要求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林鄭重申所有涉及警方執法行動,都有既定及法定獨立機制處理,應用好監警會的機制,不應另設調查委員會。至於五大訴求的其餘三項,包括釋放被捕人士,她認為已偏離法治精神,並呼籲與暴力示威者割蓆。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對本台表示,林鄭雖然已撤回修例,但只屬字眼修飾,卻無回應警暴焦點,無助解決問題。他指獨立調查是較早時的訴求,經過每隔20日出現嚴重警暴的情況下,他不確定單靠獨立調查能否平息民憤,可能要解散警隊,甚至整個林鄭政府下台,才能結束這場抗爭運動。
馬嶽說:獨立調查我也不肯定(政府)一定夠「找數」,只不過很多中間派人士覺得這是比較容易做到,但是否一定可以平息到所有民憤呢?我自己也有相當懷疑,因為獨立調查委員會是比較早期的訴求,不包括由7.21、8.11至8.31,每隔20日出現一場很嚴重的警暴,但其實不包括這些。政府經常想以最低消費去回應,但我認為結果是不同的行動不會因此(撤回草案)而停下。
馬嶽表示,政府的公信力現在甚低,再以委任形式增加監警會成員,更令人覺得不可信,加上各界期望政府能於短時間內解決危機,但獨立研究社會深層次問題屬於長遠措施,根本無助「救火」。
公民黨黨魁楊岳橋出席電台節目時指,因為警暴問題,令香港人對警隊失去信心,質疑政府為何可以突然讓步撤回條例草案,卻拒絕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認為是不可接受。
楊岳橋說:當警隊的信譽,給香港人的信心到了歷史新低時,究竟這個特區政府有否想過需要做點實事呢?在五大訴求中的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是否真的有錯呢?是否真的寸步不讓呢?我亦想特別指出,其實只是一日之前,所有官方回應對於五大訴求都是寸步不讓,但突然昨日(周三)可以撤回條例作出讓步時,我真的要問政府、問建制派,為何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真是一件如此困難的事。
出席同一節目的立法會議員謝偉俊不認同,他指政府要設立監警會以外的獨立調查確有困難,因要平衡各方意見,而政府增加監警會成員已是釋出善意,很難在此時放棄警隊。
謝偉俊說:我所理解政府不太容易去成立監警會以外的調查委員會,一方面我們的確想尋找真相、公道,但另一方面明白到,我們都要平衡各方面的意見,這時候我們不能沒有警方繼續支持,若要調查整體事件,我覺得警方是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執法,在這個大環境下,不能夠再進一步去陷警方於不義。
港府周四(5日)於《澳洲金融時報》刊登全版廣告,指外國社會可能看到和聽到很多有關香港示威情況,但很多經社交媒體轉載的內容,只是香港複雜的社會、經濟及政治事件的其中一塊拼圖,特區政府需要時間處理問題,有決心以和平、理性及合理的方法解決,並強調香港依然是安全城市,履行「一國兩制」,尊重和平示威權利。
另外,一批「銀髮族」在特首辦外面請願,邀請林鄭周日(8日)出席在遮打花園的公開論壇。代表譚國新批評林鄭撤得太遲,香港人不會「收貨」,若林鄭最後不出席論壇,沒有履行願意與市民對話,即意味著她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