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一屆特首「選舉」即將來臨,政務司司長李家超向特首林鄭月娥請辭,周三(6日)即時開始休假,他指如果獲得中央批准辭職,會準備參加下任特首「選舉」。分析認為,今次特首「選舉」,只有李家超一人參選的機會相當大,亦預料未來北京治港的方針,會更加走向國安路線。
「我辭職的原因,是如果我的辭職獲得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我打算準備參加下一任行政長官選舉。」——李家超
香港政務司司長李家超周三(6日)向特首林鄭月娥請辭,即時開始休假。他同日傍晚在政府總部地下演講廳會見記者交代,他感謝特首林鄭月娥、公務員團隊及香港市民。
李家超說:我多謝香港市民,能夠在政府服務市民超過40年,我感到光榮,我更想藉這個機會,感謝多年來與我共事的各公務員同事,感謝他們的努力不懈、盡忠職守。
特首「選舉」提名周日(3日)開始,李家超連日來都無回應是否參選,至周三傍晚才會見傳媒交代,而會上不設記者問答環節。
蔡子強:李家超一人「選舉」的機會相當大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周三接受本台訪問指,綜合各方報道及資深選委的意見,相信最後李家超一人「選舉」特首的機會相當大。
蔡子強說:由李家超一人去選,即俗稱的「澳門模式」,我相信機會相當大,原因主要是兩個,一個是北京擔心即使是兩個建制派(參選人)選,會導致建制派陣營的撕裂,之前試過最嚴重的例子,就是當年的梁振英與唐英年之爭;第二,今次決定特首人選太遲,只剩下一個月,如果要兩人同台競爭,有很多選舉工程都要因為有競爭去做,例如電視辯論等,(李家超)辭職後只剩下約一個月的時間,相信要他應付一個競爭性的「選舉」,負擔會比較大。
蔡子強指,一個沒有競爭的「選舉」會帶來後遺症,包括影響整場「選舉」在公眾眼中的公信力,尤其自2007年開始,過往的特首選舉都是有競爭,即使普通市民不能投票,仍能看見不同候選人如何爭取支持。蔡子強相信,特首人選的民望已不是北京重要的考慮,最重要是政治忠誠度,以及是否從國家的戰略觀點出發。
蔡子強:北京若選擇李家超 反映看重國安路線
蔡子強指,以往由政務司長出選特首不乏先例,對今次李家超參選亦不感意外,但李家超由紀律部隊出身,出任政務司長不夠一年,他的政策範疇主要是保安事務,處理其他問題的經驗較少,人際網絡相對狹窄,較難找尋其他人加入他的施政班子。在種種局限之下,北京仍然選擇李家超,反映當局看重國安路線。
蔡子強說:可以想像未來特首施政,比起林鄭月娥會更加向國安、國家的戰略觀點出發,其他的問題可能會放輕,舉例在防疫上,林鄭被很多建制派批評,覺得她口頭上說符合中央的政策「動態清零」,實際上就做「與病毒共存」,但如果李家超上任,我相信遇到類似的問題,他顧慮外商或市民的意見,遠遠不及他會著重中央本身的戰略重點。
李家超任內推《逃犯條例》 支持《基本法》 23 條立法
現年64歲的李家超,1977年加入警隊,由見習督察做起,1997年7月晉升總警司,2003年5月晉升警務處助理處長,2010年9月晉升警務處副處長,曾處理徐步高槍擊案。2012年李家超獲任命為保安局副局長,5年後2017年林鄭月娥擔任特首時,李家超過渡至新班子,出任保安局長,任內先後處理高鐵西九龍站「一地兩檢」,以及禁止香港民族黨在香港運作。在2019年,李家超有份推動修訂《逃犯條例》,應對其後的反修例風波,至2021年6月起出任政務司長。
外界憂慮,他上任後會加快推行落實《基本法》23條和《假新聞法》,進一步削弱香港的言論和新聞自由。李家超擔任政務司司長期間,曾表示香港社會已有共識就23條進行立法,主要的問題不在何時,而是立法內容夠不夠實質能力,去處理國家安全風險的問題,預料會以普通法形式立法。
李家超任內亦曾整治媒體,前年《港區國安法》實施後,《蘋果日報》和《立場新聞》被指違反《國安法》而先後倒閉。李家超曾批評說,有人假借新聞工作作為工具,進行危害國家安全行為,針對「假新聞」問題,「立法刑事化」是其中一個方法,但目前他優先考慮以「管理」手段處理,即是一發現對社會有破壞的假訊息就立即要求移除。
記者:董舒悅 責編:李世民 網編:劉定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