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擬修例免試引入非本地醫生 業界憂新制度被人濫用

0:00 / 0:00

港府在強烈爭議聲中,周二(18日)宣布計劃修例免試讓非本地醫生註冊,並正將草案提交立法會下月首讀。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見記者時稱,決定基於現時醫生不足情況惡化,並沒有政治考量,惟避談會否引入中國大陸醫師。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向本台指出,修例無助解決問題,重申:「醫療問題唔係多醫生就解決到!」並擔心新制度被濫用。(李智智 報道)

食衛局周二(18日)下午2時半召開記者會,交代修訂《醫生註冊條例》草案。食衛局局長陳肇始表示,行政會議上周二已通過《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放寬非本地醫生來港執業。

馬仲儀:無助解決公營醫療系統問題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接受本台訪問時,對新安排提出批評。她指,負責審批外地醫生的委員會未有包括醫學會,其評核的名單,未必符合前線醫療需要。她又指出,港府提供新途徑繞過醫委會,豁免非本地醫生香港考試和實習培訓,恐影響醫療水平。

馬仲儀說:他們(特別註冊委員會)當然知識淵博,但他們很久沒有在前線工作,如何評定他們(引入的醫生)是否適合在前線工作,以往是透過(香港)考試和實習,現在沒有了。他們的選擇是合適?而醫委會以往審批醫生註冊時,在不同層次都有參與,包括看兩間大學課程,而非本地醫生就要執業試,以確保醫生水準,但現在都沒有了。

馬仲儀重申,香港目前沉重醫療負荷問題,來自整個醫療制度,增加醫生無助解決公營醫療系統問題。

陳肇始:認可院校名單無指明國家或地區

在周二的記者會上,陳肇始介紹,引入的醫生須符四項條件,包括是香港永久性居民;持有由非本地醫學院頒授獲承認的醫學資格;在醫委會「特別註冊」,並取得專科資格後工作至少5年,且通過僱主評核為滿意等。草案將於6月2日在立法會首讀。

陳肇始又指,港府建議成立10人的「特別註冊委員會」,制訂機制及醫學資格名單,當中包括不多於100個認可院校,每3年檢討一次。不過,「特別註冊委員會」成員僅有衛生署代表、醫管局代表、醫委會主席、醫專代表、兩間醫學院院長,及由特首委任的不多於4名成員,未有包括醫學會或病人組織代表。

記者問及名單會否包括來自中國大陸,如審批大陸學院時是否可以「頂得住政治壓力」,及為何其他專業如律師、會計師等亦需考試,但非本地港人醫生卻可豁免等問題。陳肇始稱,名單並無指明特定國家,又再三稱新機制下候選人須過「4大關」,強調委員會「客觀、獨立、專業」,不會有任何政治考量。

陳肇始說:名單無特定國家,制定是完全由特別註冊委員會決定,會考慮國際排名、課程、語言,政府沒特別話要加入那些地方或者地區。

陳肇始引數據強調,香港醫生人手短缺將持續惡化,遠遠落後新加坡、日本、美國等地,未來10至20年將缺少約1600至1900名醫生,公營醫療醫生人手短缺尤其嚴重,導致不同專科門診的輪候時間延長,由31至133星期不等。

陳肇始續稱,目前醫生學額增加至530名,但「單靠增加本地學額不足已應付需求」。至於為何不增加學額,她則稱訓練醫生需時,兩間醫學院培訓容量有局限,故需利用非本地資源增加香港醫生供應,以達到服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