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潮】醫護因移民離開醫管局 病人家屬擔心無人可接手複雜手術

0:00 / 0:00

香港醫管局主席范鴻齡早前透露,去年7月至今年6月,公立醫院醫生及護士流失率為4.6%及6.5%,估計流失與移民有關。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執委馬仲儀指,流失的醫護中,不少是具權威的專科醫生,即使港府引入海外醫生,亦難以彌補資深醫生的技術及經驗。有患先天心臟病病童的家長憂慮,香港未來或沒有醫生可接手複雜的專科手術,同時亦影響醫生與病人之間的信心。

根據醫管局最新統計數字,去年7月至今年6月,公立醫院醫生及護士流失率為4.6%及6.5%,其中護士流失率按年上升0.9個百分點。醫管局主席范鴻齡上周五(13日)出席一訪談節目表示,從離職員工申請詳盡的服務紀錄、提早報稅等行動推斷,部分人是要移民。同一時間,私家醫院亦有醫生移民導致人手緊張,故在公立醫院挖角。他說,局方目前沒有相關統計數字,會向有關醫護查詢離職原因,但認為部分未必會告知真實理由。

有醫生表示,流失的醫護當中不少是具權威的專科醫生。香港傳媒早前亦報道,兒童醫院心胸外科顧問醫生羅冠中將於今年10月離職,並計劃移民。據了解,兒童醫院心胸外科只有2名顧問醫生,羅冠中是其中一名,亦是部門負責人,擅長先天性小兒心臟手術。

資深心胸外科醫生擬移民離職 病人家屬憂慮無人可接手

患有先天心臟病的4歲男童「小鐵漢」Kansas,曾5次植入心臟起搏器,均由羅冠中操刀。小鐵漢爸爸Jayco周一(16日)接受本台訪問時指,羅冠中醫生醫術高明,當大部分醫生都指沒法救治兒子的時候,只有羅冠中向他們提出救治方案,形容他是整個家庭的「救命恩人」。

他透露,兒子預計今年底或明年初會做第3階段的「單心室循環手術」,若不做第3階段的手術,兒子踏入青春期後,第2階段手術的外科結構將難以支撐全身泵血,有機會導致心臟衰歇。不過,在移民潮影響下,連最有權威、最有技術的醫生都選擇離港,Jayco直言感到彷徨無助,擔心無人可接手複雜的手術,亦影響家屬對接手醫生的信心。他說已向院方查詢,仍需等待醫院安排。

病人家屬對醫護離職表示理解 認為香港整體社會環境使然

對於羅冠中醫生離職,Jayco表示理解,認為是香港整體社會氣氛使然,加上公立醫院工時長、資源長期不足,令不少剛畢業的醫學生,選擇投身如醫學美容等私人市場,讓香港醫療體系青黃不接。

Jayco說:一個公立醫院的醫生為甚麼要離開?是因為甚麼原因呢?要離開的話,一早已經離開。他的抱負,讓他在公立醫院服務多年。我覺得最後原因,是香港整體環境因素使然,迫使一班有心的醫護…我相信他為了生活和下一代,其實必須這樣(移民)。

馬仲儀:就算引入海外醫生 亦難以彌補資深醫生技術

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執委馬仲儀,周一(16日)接受電台節目訪問時稱,隨著疫情穩定及經濟好轉,不少公立醫院醫護重新執行個人人生規劃,再次掀起離職潮,其中麻醉科、心胸外科等專科更是「重災區」。就紓緩醫護人手不足,她說方法不外乎是加班工作,或邀請私家醫生到公院兼職,但認為港府就算引入海外醫生,亦難以彌補資深醫生的技術及經驗。

馬仲儀說:因為這些專科人才,全世界都不多,以往醫管局都透過用有限度註冊主動邀請,都請不到多少。很大機會引入的人,年資較輕,打算在醫管局慢慢受訓,當然數字會有所增長,但看數字之餘,亦要看質素。

港府早前向立法會提交《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允許符合特定條件的非本地培訓港人醫生,無須通過執業資格考試,可在港取得正式醫生資格。范鴻齡對此抱開放態度,但認為「遠水不能救近火」,指醫管局將加強公私營協作計劃,令社區家庭醫生負責跟進病情穩定的專科門診病人,又會設立「安全網」,讓患有大病的病人,可回到公立醫院醫治,無須重新輪候。

記者:鄭日堯 責編:張薇 網編:林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