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政策屢涉敏感議題 檢討通識科目再起漣漪

0:00 / 0:00

香港部份人士不信任政府,對政府提出的政策多抱懷疑態度,尤其是當涉及教育問題,坊間的陰謀論便不脛而走。近日,政府成立專責小組檢討通識教育,卻引起軒然大波,關注團體質疑政府背後目的,是想封堵學生的批判思維;同時亦有媒體重發五年前一篇由大陸學者撰寫的文件,指香港人日常使用的粵語,只是方言而不是母語。政府回應指,這兩個議題都是炒作無風起浪。(林國立 報道)

通識教育是香港高中必修科,通識公開試成績亦是入讀本地大學的基本要求,課程目標是鼓勵學生關心社會時事和培育批判思考。政府正就通識科進行檢討,成立了專責小組研究,方向包括評級只分及格和不及格,又或只修讀不需要考試,甚至將通識剔出必修科。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教協副會長葉建源接受本台訪問時認為,回歸後經過多年爭議研究推行教育改革,成立通識科,若現單獨將通識科抽出來檢討後,推倒重來,社會根本無所適從。

葉建源說︰課程要穩定,公開試更需要穩定,考生的成績要給大學,包括香港亦包括外地的大學,決定是否取錄,亦涉及僱主如何認識公開試成績,如果我們的考試成績、學科結構經常都改變,機構決定收生或是否錄用就會出現很大困難,改變要非常慎重,絕不適宜動不動就改。

香港眾志常委鄭家朗亦質疑,政府檢討通識科背後有政治目的,希望削弱通識科。

鄭家朗說︰通識教育一出來,其實代替了公民教育的功用,接通了學生知識和社會,但當然政府覺得這是有問題,現在就要剷除這副作用,可以令施政更穩定,目的是需要一個聽教聽話,聽政府說的學生,而不是一個懂得面對事實去批判思考的學生。

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回應傳媒的時候表示,有關通識的檢討沒有預設立場,外界不需太擔心。

蔡若蓮說︰現在言之尚早,大家都在收集意見,我覺得不需要擔心,我估計大家的擔心和大家不同意見,專責小組會考慮,不會先有結論然後才去討論。

除了通識科檢討,粵語教學問題亦引發爭議。近日有傳媒報道,教育局在2013年上載一篇由大陸學者撰寫的文件,指粵語只是方言而不是母語,接連有學者和名人表態支持粵語,擔憂政府計劃推普廢粵。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立法會答問會上,一次過回應近日的教育爭議,她表示留意到近日教育界無風起浪,至於通識問題更加是無的放矢,她指出,大家平日的都是說廣東話,所以有關問題根本不是問題。

林鄭月娥說︰所以我相信近日有人無風起波,覺得教育界太平靜,最好引入回這些議題,那份文件是2013年,在一系列的文件當中一份文件的兩三句,就要將它放大,我們現在天天都在說廣東話,所以這根本不是問題,但有人要這樣炒作,我們都唯有不斷解說,至於通識的問題就更是無的放矢。

研究中國問題的浸會大學新聞系高級講師呂秉權接受本台訪問時分析,北京一直將香港年輕人對抗中央的意識,歸咎於教育出問題,由推動普教中、檢討通識科到早前中史課本修訂爭議,都反映北京要在香港科育上做大手術。

呂秉權說︰今次北京的做法很明顯就是想一次過和全方位,在香港的教育制度做一個大手術,亦科目、課程安排、普通話的導向、歷史科的一些新詮釋等,令大家愈來愈不能獨立思考,和大陸的愛國愛港國家民族大義的說法,要保持一致,簡單來說就是想透過教育,幫香港的青年人補腦或洗腦。

他認為,政府在教育上的操作,短期未必會收效,但長遠難免會做成灌輸洗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