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永青:香港有趋势成「国际金融中心遗址」 港府:说法站不住脚
近月在中国社交媒体出现不少香港成为「金融中心遗址」的说法,日前台股指数更「超车」港股,更令此话题备受关注,就连香港地产界的施永青亦指,倘若港府掉以轻心「可能会一语成谶」。而财经事务及库务局长许正宇则反驳,强调香港金融市场具备「国际性」及「增长性」等特点,指香港变成「国际金融中心遗址」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
「金融遗址」的说法,由中国网民「江湖人称宋教授」近日在微博发帖讲起,他表示「建成世界3大金融中心花了100多年,香港成为金融中心遗址,只花了不到5年﹗」在小红书有网民表示要到「国际金融中心遗址」打卡,还有人在中环交易广场拍下「无流动性的前世界金融中心遗址」。
中原集团主席施永青亦在旗下媒体《am730》撰文表示,听到有关「金融遗址」的描述后「不禁倒抽一口凉气」。他认为,倘若掉以轻心,不全力去设法挽回的话,可能会一语成谶。他认为本港疫情后金融业复常的速度很慢,恒指长期在低位徘徊,跑输全球主要市场,必须争取到欧美资金重返香港,香港的金融事业才有兴旺起来的可能。
许正宇欲以数据证香港金融前景佳
经过连日发酵,香港政府终于就有关说法作出回应。财经事务及库务局长许正宇在题为《久经历练的国际金融中心》的文章中反驳称,环球经济前景不明朗,地缘政治情况不稳,以及「更长时间维持高息」等宏观因素,无可避免地制约了香港金融市场,特别是现货股票交易,及IPO首发融资金额的短期表现,但强调「变成『国际金融中心遗址』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
许正宇列举近期本港证券及期货市场、银行业和保险业等表现「让数据说话」,指本港证券市场总市值于今年10月底为30.8万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回升17%;交易所买卖基金今年首十个月,日均成交金额达116亿港元,增长25%;今年首三季度债券通「北向通」日均成交金额达人民币405亿,同比上升26%创历年新高。
许正宇:我们有信心、底气和能力持续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他指出,去年下半年以来,香港的管理资产规模呈现见底复苏迹象,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基金管理资产规模、认可机构存款总额及香港离岸人民币流动资金池也录得升幅。
中长期而言,许正宇继续「睇好」,认为香港金融市场面对的机遇肯定大于挑战,政府会联同各监管机构,坚持国际化特色,并指「我们有信心、底气和能力持续建设一个更有深度和广度的国际金融中心。」
许正宇的「数字」确实能反映到另一角度,但现实情况是,香港经济正一步一步下滑,股市不振,楼市更接连下挫。不少分析指,香港经济面临空前的困境。
记者:李向阳/程文 编辑:李荣添 网编:江复